李春明正全神贯注地审阅著手中的稿件,忽然察觉到身旁多了一道身影。

他以为是同事胡志成回来了,正要起身相迎,却听见一个清亮的女声:“编辑同志,我来改稿。”

抬头的一瞬间,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匯。

“是你啊!”

两人异口同声地惊呼道。

站在面前的,正是那天在邮电局被他不小心撞倒的姑娘。

李春明连忙起身,关切地问道:“那天在邮电局真是对不住,你身体恢復得怎么样了?”

乔玉娇摆了摆手,嘴角扬起一抹浅笑:“就摔了个屁股蹲儿,没什么大碍,当天就好了。”她边说边利落地从那摞书稿中抽出自己的手稿,“请您指点指点,是哪里需要修改?”

看著她著急的模样,李春明不禁莞尔。

想到自己那天把人家撞得不轻,帮忙看个稿子也是应该的。

“好,我先看看。”

他接过稿纸,標题很普通,《我生活的一角》。

“1979年5月12日星期六晴。”

“今儿个天气真好,一大早儿就听见胡同口儿的槐树上有喜鹊叫,我妈说这是好兆头。我蹬上自行车,沿著东单大街往单位赶,路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赶早市的,有送孩子上学的,还有几个穿蓝布褂子的老大爷在路边下象棋。”

“我在国家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工作快一年了,每天的任务就是帮著整理资料、做实验记录...”

三千多字的短文,李春明很快就看完了。

可这短短的几分钟,对乔玉娇来说却格外漫长。她双手紧握,不自觉的搅动著衣角,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李春明的表情变化。

捧著稿子,李春明右手习惯性的敲击著桌面。

李春明沉吟片刻,在乔玉娇忐忑的目光中缓缓开口:“先说一下总体评价。以日记体展开,成功构建了市井生活图景。票证经济、特区传闻、科技產品渗透,很敏锐捕捉到时代转型期的典型细节。通过微观敘事折射宏观歷史,体现了『一滴水见太阳』的现实主义笔力。”

乔玉娇听得一愣一愣的,但越是这样,她越觉得李编辑果然是个行家,文学造诣真是了不得!

李春明自然不知道她心里的小九九,继续点评道:“你的敘事结构很巧妙。採用『实验室-食堂-百货大楼-家庭』的空间转换,自然串联起职业生活、社会见闻、家庭伦理三个维度,比直接议论时代变迁更具文学感染力。结尾『盼著国家越来越好』的抒情,与开篇『喜鹊叫』的民俗意象形成闭环。”

这番专业点评引来了周围排队改稿的年轻人的注意,不少人都不自觉地围拢过来。

乔玉娇听到这些讚誉,眼睛笑成了月牙儿,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然而下一秒,李春明话锋一转:“不过,你的文学性需要强化。比如可將『槐树』发展为贯穿意象...”

他接连提出了七八条修改建议,每一条都切中要害。

乔玉娇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方才被夸得飘飘然的自信心顿时七零八落。

李春明察觉到她情绪的变化,適时收住话头:“就这些建议,稍作修改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乔玉娇刚要道谢,一个等急了的年轻人就挤了过来:“编辑同志,您帮我看看我的稿子吧。刚才卢编辑提的修改意见,我实在摸不著头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