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启动计划
——收货暂缓,等周转资金。
——修復揽活,力爭第一单成口碑。
——一旦做出口碑,想办法通过熟客爭取更多修復单。
——在此之后,再谈收购整件与转卖。
“这第一年,得做人设,打口碑,不求赚大钱,只求养活铺子。”
……
第二日,沈砚舟想了想,索性把铺子里几件压仓的,他也不打算卖掉的旧物翻出来。
他打算简单做些补接、封口、光整处理,放在柜檯边当样品展示。
沈砚舟修的那几样,都是绝对的边角残货:一把壶嘴断裂的茶壶、一对掉釉的民窑碟子、还有一方缺了角的砚。
说是修,其实是硬著头皮捏著鼻子下的手。倒不是没本事,主要是没材料。
他走过文具店、旧五金铺、小五金摊,来回挑挑拣拣,最后带回来的,不过是一瓶502胶、几张砂纸、一把老指甲銼,还有几支三块钱的学生水彩还有二手的眼影盘,一共都用了不过二十来块钱。
他看著这些摊在桌上的贫民工具,心里愁云惨澹。
那只茶壶,他用牙膏掺胶,调成细密灰浆,试了三次才把断口贴合得毫釐不差,外表都看不出痕跡。
固定时没有专门的夹具,他便用橡皮筋加上绳子和夹子一圈圈缠住,撑了整整一夜。
补完之后,又拿一撮用掉色的二手眼影粉自调的“壶色”,轻刷上去。阳光下看不出什么破绽,要打著灯细看,才见出接线的温度差。
至於民窑碟子——
那碟子底釉剥落严重,他先用可乐泡了一夜去掉浮锈,又用牙刷蘸盐慢慢刷净,干透后上了两层水粉,再用布蘸牙膏轻轻拋光,打出一层勉强算是“温润”的假釉光。
那方砚台角缺得难看,他取了些別处碎石,捣成粉末,加乳胶调成浆泥,小心拼补,然后用手指一点一点抹出砚边的弧度。
他的动作熟练得像外科医生缝线,虽然哪怕材料粗陋,手法却极稳。
沈砚舟修这些自然不是图卖,图的是门口那块“承接修復”的字掛得住,至少有人来问,自己能拿得出一点“作品”。
他自己心里有点嫌弃,用这些东西凑的修法,在专业里肯定是彻底的不合格。
但毕竟这世道不是每个器物都有资格进博物馆——有些残物,只要修得好看、结实、还有点神气,也就成了。
修好后来,沈砚舟把那只壶拎起来,在灯下旋了一圈,说:“这手艺,讲好听了叫尽力,讲难听点就是凑材料凑出来的。如果要较真,真还有差。”
他心里其实不太满意——材料用得节省,工时也压缩,只求儘快掛出“能修”的名声。
“先把招牌打出去,”他心里想,“再讲究技法也得有人看得见。”
……
几日后,街坊领居都看到余砚堂门前掛出一块新牌匾。
【承接古器文物残件修復,字画装裱、瓷器补配、砚台拼缀,量力而行。】
下方还附了小字:“不讹人,明码实做,可当面观工。”
他特意把“可当面观工”圈了一圈——因为在这个古玩圈里,说得多,不如做得明。敢说出这话师傅可不多,修復能不能真下手,一目了然。
除了门口招牌,他还拿著修好的那几个旧物拍了几张照片,冲洗出来,贴在门口玻璃窗上。照片下写一句:“修復样品,诚意接活。”
他也留心去逛了一圈附近的旧货地摊、老收藏市场,在几家熟面孔铺子里提起现在余砚堂也接修復活计,又特地强调“老货残件都可谈,啥都能修”。
他走这一圈慢慢让街坊们听了个风声——
虽然,现在口碑还没打出去,就以之前那小老板的名声,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来活了……
毕竟他现在只是个新开张的修復“学徒”。
就在他琢磨要不要贴纸条去邮局列印店门口顺带投几张gg,亦或是主动去市场上揽活时,铺子门口一阵熟悉的铃声响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