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掠过耳畔,吹起江海潮额前汗湿的碎发,捎走一丝夏日的燥气。他下意识哼起《阳光总在风雨后》,清脆的车铃声混著这“未来”的旋律,在心头打著节拍,仿佛为这场荒诞的重生之旅伴奏。

通肯市医院的白楼渐渐甩远。九十年代小城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路南一排灰扑扑的水泥家属楼,底商挤得满满当当。

正对医院那几家,门脸亮晃晃掛著“寿衣”“圈”“香烛纸钱”的招牌,透著股直面生死的直白,瞅著有点瘮人。旁边挨著几家早点铺、炒菜馆,门面油乎乎的,过了饭点,冷清得能跑耗子。

人行道上,散落著撑伞的水果摊、卖茶鸡蛋的小推车、摞著高蒸笼的馒头摊、飘著玉米碴香的大碴粥摊……市井的烟火气混著医院飘来的消毒水味儿,活脱脱一幅九十年代小城夏日的糙劲儿浮世绘。

江海潮蹬著段飞那辆“前三后七”的变速车,一路向西。穿过商业气息浓郁的十字街,景象陡变。

街道两旁成了副食蔬菜的海洋。道南是县里最大的“商业大厦”后院,大棚底下,鸡鸭鱼肉在案板上泛著油光,成筐鸡蛋、成袋粮油调料堆得冒尖儿。

空气里裹著生鲜、香料和尘土混合的浓烈气味。自打去年,也就是1993年粮票取消,粮油敞开卖,这片就自发形成了最热闹的农贸市场。

县城主妇、乡下赶集办红白事的,乌泱泱往这儿涌,从早到晚人挤人,討价还价声能掀了棚顶,热闹得跟开了锅的粥。

车轮碾过坑洼路面,穿过这片喧囂。再往西,路北景致又换,多是自建二层小楼或带院平房。沿街招牌写著“农机修理”“轴承大全”“五金配件”,夹著两家“司机之家”旅馆、“实惠”饭店——主要伺候西边紧邻的大货栈和长途汽车站。俩大院紧挨著,南来北往的司机旅客是常客,空气里常年飘著浓重的汽油味混著汗味儿。

一路向西,车轮轻快。两侧街景像快速翻动的泛黄老照片,在视线里滑过;又像部带著时代噪点的无声电影,放映著过往的熟稔与重生的新奇。

再穿过条南北竖街,路南侧,一片开阔地后头,就是通肯市第一高级中学那熟悉的、带著岁月包浆的围墙。

这所1924年建的老校,86年成了省重点,在北林地区高中里,稳稳坐前三把交椅。此刻它静静杵在北二道街最西头,跟东头的市医院遥遥相对。

骑车从东到西,像看了场十几分钟的九十年代县城纪录片。喧囂市井甩在身后,学校像座沉静的孤岛,立在路的尽头。

江海潮在校门北侧路边剎住车,单脚撑地,斜跨著车转头望——

校门口正热闹得紧。

路北一排低矮平房和简易铁皮房,被各色店铺塞得满满当当:饭店油烟混著香味儿直往外躥,食杂店门口冰柜嗡嗡响,租书屋招牌绿绿,文具店、药店见缝插针,后巷隱约传来撞球碰撞的脆响和自行车打气的嗤嗤声。

尤其学生饭店扎堆,“状元居”“学子苑”“实惠小吃”……过了午饭高峰,照样人声嗡嗡,烟火气十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