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卫东挺直腰板,开始拋出精心准备的“炮弹”,“政策不是鼓励搞活农村经济,发展集体副业,增加社员收入吗?我们陈家沟背靠大山,山货资源丰富,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可光靠各家各户零散采了卖给供销社,价格低不说,量也上不去,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社员增收困难啊!”他观察著对方的反应,见中年人没有立刻反驳,知道有门,赶紧趁热打铁:

“我们兄弟俩,受生產队委託,牵头搞这个山货收购和粗加工!就是把各家各户采的好山货,统一按高於供销社的价格收上来,集中晾晒、挑拣、分级,再集中卖到县里,甚至以后卖到更大的地方去!这样,一是能提高收购价,让采山货的社员直接受益;二是集中销售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差额部分作为集体积累和生產队的副业收入;三是统一品控,打出咱陈家沟山货的牌子!这是实实在在响应政策,搞活集体副业,利队利民的好事啊!”

陈卫国在一旁听得心潮澎湃,大哥这话说得太漂亮了!他连忙帮腔:“是啊同志!我们昨天就是去县里跑销路的,已经谈妥了!县里的老板就认我们集中送过去的好货,有多少要多少!可现在我们卡在本钱上了!生產队暂时拿不出那么多垫本的钱,社员们采了货等著现钱结帐呢!这周转不灵,刚搞起来的集体副业就得黄啊!”他適时地表现出焦急,把“集体副业”可能夭折的压力拋出来。

中年人镜片后的眼神闪烁不定。陈卫东这套说辞,巧妙地用“集体副业”、“生產队委託”、“社员增收”、“集体积累”这些符合政策导向的词汇,包裹住了他们个体经营的实质。

尤其是“高於供销社收购价”、“集中销售提高附加值”、“利队利民”这几个点,確实戳中了信用社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职责。

而且,这兄弟俩看著不像信口开河,昨天確实说在县里找到了销路。

“你们……有生產队的证明吗?”中年人语气明显鬆动,但依旧按程序询问。

“同志,事出紧急,证明我们回头立马让大队补上!”陈卫东斩钉截铁,“实在是山货不等人,过了季节就没了!而且我们这生意刚起步,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您看这样行不行,”他拋出了精心准备的抵押方案,“我们以接下来三个月稳定收购的山货作为『在途物资』抵押!只要贷款到位,我们立刻就能收到大批优质木耳、榛蘑,最多三天就能变成现钱!这笔贷款,周期短,见效快,还款绝对有保证!我们也不要多,就贷两百块!足够我们收两到三批货,把集体副业这个雪球先滚起来!等走上正轨,生產队的证明和后续的还款计划,我们一定补得妥妥噹噹!”

“两百块?”中年人吸了口气。这数额远超他昨天隨口说的“十块八块”。但陈卫东描述的“在途物资抵押”、“三天回款”、“集体副业雪球”又极具诱惑力。特別是“在途物资抵押”,虽然不完全符合银行常规抵押品要求,但在农村信用社处理涉农贷款时,对於有明確销路和快速变现能力的农產品,有时也能变通认可。

而且今年,信贷政策確实在鬆动,对能搞活经济、见效快的项目,信用社有一定自主放贷空间。

他沉吟良久,手指在柜檯上敲了敲,最终下了决心:“两百块数额不小,我需要请示一下主任。你们等会儿。”他起身进了里间。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陈卫国紧张得手心全是汗,不停地看大哥。

陈卫东表面镇定,心里也绷著一根弦。这是他计划里最大胆也最关键的一步!

终於,中年人和一个穿著四个口袋干部服、头髮梳得一丝不苟的五十多岁男子一起走了出来。

那主任目光如炬地审视著兄弟俩,又详细询问了“集体副业”的运作模式、销路合同、预计还款周期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