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山货值钱
“哥,咱现在有钱了!再去买粮?”陈卫国揣著钱,想著飘著香气的国营饭店,咽了口唾沫。
“不,这次买点別的。”陈卫东眼中闪著精光,他想起了昨天的计划——山货野味!“走,去供销社土產收购站看看。”
晨雾散尽,日头爬高了些,县城街道上行人渐多,自行车铃鐺声、小贩吆喝声交织,透著一股子鲜活的市井气。
陈卫东和陈卫国兄弟俩揣著刚赚来的热乎钱,脚步轻快地朝县供销社走去。
供销社那栋灰扑扑的二层楼,在低矮的平房群里显得格外气派。
红漆斑驳的大门敞开著,门口台阶上蹲著几个抽旱菸的老农,目光浑浊地望著街面。
里面光线有些暗,混合著煤油、布匹、咸菜和尘土的味道。
陈卫东目標明確,带著弟弟直奔侧面的“土產副食品收购部”。
一个半人高的水泥柜檯將內外隔开,柜檯后,一个穿著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戴著套袖的中年男人正低著头,慢条斯理地拨弄著算盘珠子,发出“噼啪”的轻响。
柜檯外面稀稀拉拉放著几个麻袋,里面装著些晒乾的蘑菇、笋乾、零星几把草药。
空气里瀰漫著一股子乾草和泥土的混合气味。
陈卫东凑近柜檯,脸上带著农民特有的憨厚笑容,客气地问:“同志,打听个事儿?”
中年男人抬起头,扶了扶鼻樑上的老镜,眼神里透著点公家人的疏离:“什么事儿?”
“想问问,咱这儿都收些啥山货?啥价钱?”陈卫东搓著手,显得有点侷促,“家里后山长了些东西,想著要是能换点钱,给娃扯块布也好。”
“哦,收。”中年男人老王放下算盘,语气平淡地报起价来:“干蘑菇,看品相,一般的,五毛一斤;好点的猴头菇、榛蘑,五毛六毛。笋乾,三毛五。黑木耳,这个价高点,晒得干、肉头厚的,一块二一斤。山核桃,带壳的,四毛。草药的话,得看品种,常用的柴胡、黄芪啥的,三毛到五毛不等。都要求乾净、乾燥、没虫蛀。”
陈卫东听得极其认真,脑子里飞快地转动著。
这些价格,比他模糊记忆里黑市上的行情,低了一大截!尤其是黑木耳,一块二?
他记得前世模糊的印象里,这玩意儿在城里人眼里可是好东西,特別是过年过节燉肉、凉拌,又金贵又体面。
他几乎可以肯定,这东西在黑市上,翻个倍都不止!
“一块二?”陈卫东適时地表现出惊讶,带著点乡下人的“没见过世面”,“这黑木耳,这么金贵啊?咱山里树桩子上,有时候能采不老少呢。”他刻意强调了“山里”和“树桩子”,显得信息闭塞。
老王瞥了他一眼,慢悠悠喝了口搪瓷缸里的茶:“是金贵,城里人稀罕这个。不过,咱这收价是公家定的,统购统销嘛。你采了送来,品相好,有多少收多少,钱票现结,不压秤。”他强调著“公家”、“现结”的优势,这是供销社收购员惯常的说辞。
“那是那是,公家收,咱放心!”陈卫东连连点头附和,又试探著问,“那……咱县里人,买这黑木耳,得多少钱一斤啊?”
老王指了指柜檯后面货架上稀稀拉拉摆著的几样山货:“喏,那儿有標价。干蘑菇七毛,笋乾五毛,黑木耳……一块八。”他顿了顿,补充道,“要副食品票。城里人定量供应,也不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