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將尽,寒意渐消。

漳水之畔,残雪消融。

河水也为之丰沛了些,淌过这座雄城时,映著天色,泛出微光。

官道两侧的老柳,虽未抽新芽,但枝条已渐有润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城內街巷,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多了几分暖意。

这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成都王司马颖忽生兴致,带上麾下僚属,巡视鄴城三台。

此番巡视,鄴城主要官员,以及陈留王世子曹过,皆奉命隨行。

城西北隅,三台巍然矗立,间有阁道相连。

高台巍峨,依墙而筑,一字排开,並列耸峙,气势磅礴。

虽歷经岁月风雨,但依旧雄踞於漳河之滨,控扼漳水,拱卫鄴城,睥睨四方。

居中的铜雀台,高十丈,其上层楼叠榭,屋宇连绵,约百余间,雕樑画栋,图以丹青,色以青素。

司马颖拾级而上,眾人紧隨其后。

不多时,眾人登临台顶,凭栏远眺,將鄴城格局尽收眼底。

(曹操营建鄴北城,首创中轴对称布局,並划分诸多功能区,对后世东亚的诸多都城布局,有深远影响)

高台之风,拂动眾人衣袂。

举目望去,街巷纵横,屋舍儼然,远处漳水如带,沃野平畴,又接山峦淡影。

司马颖抚栏远眺,不禁朗声赞道:“好!大好!”

声音和风而去,显得格外清朗:“昔日魏武於此筑三台,以彰武功,以宴文人,更以此扼守要衝,威震河北,此台不仅风雅,更是兵家必爭之咽喉!得其地,足可俯瞰河北,掌控四方之势。”

他转过身,视线在一眾属官身上略作停留,然后落在曹过身上,笑道:“说起风雅,孤记得,昔日陈思王曹子建,文採风流,便曾於此铜雀台上,应魏武帝之命,挥笔立就《登台赋》,其文辞华美,气势恢宏,至今仍为美谈。”

他特意看著曹过,再道:“曹世子,陈思王是你宗室先辈,如今思之先辈英杰,念之风采,想必亦心嚮往之吧?”

司马颖这话问得巧妙,更暗藏玄机,在场眾多官员,皆是腹有心机,瞬间便明了。

成都王此举,点了曹过的出身,若他应对不当,就是数典忘祖,若他应对得当,又易惹起追慕前朝的猜疑。

曹过同样心知肚明,且已有应对,只见他神色平静,应道:

“大王所言极是,陈思王才情旷古烁今,其诗文华章,乃天下文士共宝。”

“今时移世易,且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才疏学浅,唯愿效先贤治学文章,不敢奢望能及先人万一,更不敢妄议先人之志业。”

司马颖闻言,眼神玩味,他对曹过的谨慎回答並不意外。

他笑了笑,转而道:“说起来,孤虚长世子一岁,倒想多问一句,世子可已加冠?不知表字为何?”

曹过心中一动,不知司马颖为何又转移话题,但还是如实答道:“早前已行冠礼,家君赐字,子度。”

司马颖稍作沉吟,頷首道:“好字,度量宏大,方能行稳致远。”

接著,司马颖便以曹过表字而称,再道:“子度,孤曾听闻,你在平定齐万年之乱时,亲临战阵,有勇有谋,更立有赫赫战功,如此文武兼资,实属难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