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七八两日,是中国高三学子命运交匯的时刻。

空气里瀰漫著一种无声的硝烟,紧张、期待、焦虑,种种情绪交织,压在每一个奔赴考场的年轻肩头。

陈平安拒绝了家人陪考的建议,如同往常每一个上学的清晨,独自一人走向考点。

母亲杨丽丽准备的“满分”早餐(一根油条,两个鸡蛋)。

准考证、身份证、涂卡笔、橡皮……所有物品在他出门前经过了两次冷静的核验。

陈平安的步伐沉稳,目光平静,仿佛即將奔赴的不是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而是一次寻常的模擬演练。

沿途的红色横幅、焦灼的家长、喃喃背诵的最后看几眼的考生,都成了模糊的背景板。

他的內心是一片深潭,映照的不是眼前的纷扰,而是清晰无比的目標和一年来呕心沥血积累起的、足以碾压一切的绝对实力。

考场內,气氛肃穆到近乎凝滯。监考老师宣读完纪律,试卷袋被当眾启封,发出刺啦的轻响,牵动著无数根紧绷的神经。

第一门,语文。

试卷下发,陈平安的目光如扫描仪般快速掠过。

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所有题目在他眼中几乎无需停顿思考,答案如同早已鐫刻在脑海深处,笔下流畅而精准。

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超越时代的理解力、以及这一年来系统性、高强度、近乎残酷的训练,在此刻完美融合。他答题的速度快得让邻座的考生感到窒息,却又带著一种举重若轻的从容。

终於,他翻到了作文页。

那幅经典的漫画:《有鱼吃还捉老鼠?》

画面简单,寓意深远。

几只猫安享盘中之鱼,一猫却离席逐鼠,引来同伴讥誚:“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考场里隱约传来倒吸凉气和细微的骚动,显然这道题对许多习惯了命题作文的学生来说,有些无从下手。

陈平安的嘴角却勾起一丝极淡的、一切尽在掌握的弧度。

这道题,对他来说,不是挑战,而是舞台。

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闭目凝神片刻。

脑海中的思绪並非搜肠刮肚的素材堆砌,而是如同精密仪器般高速运转,进行著深度的哲学思辨和逻辑架构。

重生的灵魂,赋予他俯瞰时代的视角;前世的浮沉,让他对“鱼”与“鼠”的象徵意义有著刻骨铭心的体会。

两分钟后,他睁开眼,眸光湛然,提笔蘸墨,在答题卡上落下了標题:

《莫失逐鼠志,勿忘本心来》

开篇,他便以磅礴之势定下基调:

“漫画寥寥数笔,勾勒世相百態。宴安鱔鱼者,讥誚逐鼠之举,儼然时代骄子;离席奋进者,坚守捕猎本能,反成眾矢之的。此情此景,岂独猫界所有?

放眼人间,『有鱼吃』的盛宴之下,『何必捉老鼠』的迷思正如同一种温柔的精神麻醉剂,侵蚀著个体价值的稜角,消解著民族奋进的根基。”

紧接著,他笔锋犀利,直指本质:

“『鱼』者,时代之馈赠,安逸之象徵,或可解一时之飢,却无法赋予生命以真正的重量与锋芒。『鼠』者,固然微末,却代表著生存的技能、独立的资本、与命运搏击的原始衝动。

那只离席之猫,所逐岂止一鼠?其所坚守者,乃是一份不为嗟来之食所困的尊严,一种於丰裕中不忘忧患的清醒,一股推动种族於进化长河中不被淘汰的原始生命力!”

文中,他引述歷史,观照现实:

“昔勾践臥薪尝胆,非无『鱼』可食,乃志在雪耻;苏武北海牧羊,非无安逸可求,乃持节守志。纵观华夏血脉賡续,每逢『有鱼』之盛世,必有警醒者高呼『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而今,物质极大丰盈,『鱼』宴空前,然若皆沉溺於此,嘲弄奋斗,鄙弃实干,则个人之精神萎顿可期,国家之创新活力何存?社会之发展动能安在?”

他深刻批判了“躺平”与“啃老”现象,称之为“享其鱼而自废其爪”的集体无意识,

並高度讚扬了那些在各个领域坚守“捉鼠”本职、开拓创新的“逆流者”。他的论述,不仅立足於个人奋斗,更升华至时代精神与民族命运的高度。

最后,他回归自身,情感真挚而力量千钧:

“吾辈青年,正值人生塑造之关键期。高考,亦是一场『逐鼠』之役。

其所锤炼,非仅分数,更是那副於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那颗於安逸之中不忘拼搏的心臟,那份於眾声喧譁里敢於离席、坚守本心的勇毅!

愿我辈皆能如画中那特立独行之猫,无论时代馈赠何等『鱼宴』,都能铭记『捉鼠』之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