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汉朝,天下歷经春秋战国与秦末之乱,民生凋零,百姓疲惫,於是汉帝以黄老学治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至武帝时,国库充盈,然匈奴猖獗,边患频发,武帝於是採纳董仲舒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强中央之权,举全国之力抗击匈奴。”

顿了顿,他环视殿中眾臣,声音愈发清朗:“由此可见,制度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民而变,而非一成不变。”

“如今科举取士,世家垄断,寒门难进,颇有晋时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意味。”

说著,他目光盯著郑元琮:“你,莫非要让大唐成为旧晋吗?”

晋朝什么鬼样子,满朝文武谁人不知?

而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世家上垄断朝堂,下兼併土地,致使寒门无出头之日,百姓无片瓦遮身。

至於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更能凸显出朝廷里一帮世家大族的无能。

郑元琮脸色铁青,厉声道:“荒谬!科举取士,本就公平,何来世家垄断之说?你此言是在污衊朝中眾臣!”

张尚微微一笑:“郑侍郎何必动怒?若科举果真公平,为何每次及第者十之八九皆出自世家?”

“难道天下才学之士,不在陛下,而在世家?”

“你!”

郑元琮一时语塞。

此时,长孙无忌冷冷开口:“张御史,你口口声声说世家垄断科举,可有实证?若无证据,便是誹谤朝廷重臣!”

张尚不慌不忙,道:“长孙僕射若要实证,不妨查一查近十年科举及第者的出身,看看寒门与世家各多少,便知下官所言真偽。”

长孙无忌立刻反驳:“张御史此言差矣,寒门士子自幼缺乏名师教导,藏书有限,才学自然不及世家子弟。”

“这並非科举不公,而是天资所限。”

张尚却道:“既如此,世家又何惧与寒门士子同台比试?若真如长孙大人所言,世家子弟才学远超寒门,那糊名誊录之后,结果又岂会不同?“

说著,张尚回正面向,朝李世民躬身道:“陛下,说再多,不如真刀真枪干上一场,臣提议设下比试,以观成效。”

似乎觉得不过癮,张尚又补充道:“臣只挑选一人,世家可隨意挑选。”

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忧虑。

若是此番比试失败,再想推行糊名誊录法,无疑会困难许多。

可若是不比上一场,同样难以推行。

罢了!

既然张尚都有这般信心,朕又何曾是怯懦畏战之辈?

李世民不是犹犹豫豫的人,当即拍案道:“好!张爱卿所言极是,既然眾卿爭论不休,不如当场比试,以见真章!”

“今日下朝,尔等便各自选人。”

“双方於十日之后,在殿中比试,眾臣与朕一同评判,胜者即为真才实学,败者无话可说!”

长孙无忌眉头紧皱,上前一步道:“陛下,此举是否太过儿戏?科举取士乃国之大事,岂能以一次比试论长短?”

李世民冷笑一声:“儿戏?朕倒觉得,这比某些人嘴上说著公平,背地里却徇私舞弊要实在得多!”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长孙无忌:“辅机,你如此反对,莫非是怕世家子弟当眾出丑?”

长孙无忌脸色微变,连忙躬身:“臣不敢。”

与长孙无忌有所顾虑不同,郑元琮信心十足,拱手道:“陛下圣明!臣等即刻从族中选人,与张御史所选之人一决胜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