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没有理会周围石化的眾人,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图纸上。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並不难。”

他轻描淡写地开口,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有两种方法。”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朵里。

“第一种,是改良你们现有的工艺。你们的渗氮处理太粗暴了,只追求表层硬度,却破坏了材料的应力平衡。”

林建拿起一支铅笔,没有直接在图纸上画,而是用笔尖在空中比划。

“我们可以採用离子渗氮技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低温长时间处理,让氮原子充分、均匀地渗透到基体组织中,形成一个韧性足够的扩散层。第二阶段,再进行短时间的高温处理,在表层形成高硬度的化合物层。”

他的语速不快,每一个专业术语都咬字清晰。

“这样处理后,氮化层和基体之间会形成一个完美的梯度过渡,应力分布均匀,韧性至少能提高30%。別说500次循环,5000次循环都不会出现微裂纹。”

汉斯下意识地反驳:“离子渗氮?那种设备……我们这种小厂怎么可能……”

“不需要专门的设备。”林建打断了他,

“改造你们现有的辉光放电炉就可以实现,关键在於控制真空度、气压配比和辉光放电的功率曲线。这只是控制问题,不是设备问题。”

汉斯的嘴巴张了张,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控制问题?他们连想都没往这个方向想过!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设备和材料的天生缺陷!

工人们面面相覷,脸上的表情已经从震惊变成了茫然。

他们听不懂那些复杂的术语,但他们能看懂汉斯·施密特的表情。

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领班,那个在技术上从不低头的德国人,此刻像一个被老师训话的小学生。

“当然,这只是治標。”林建將铅笔轻轻放下,“治標不治本。”

他顿了顿,给了眾人一个消化的时间。

“第二种方法,”林建的手指重新落回图纸,这次,他的指尖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是彻底废掉你们这套冷却系统设计。”

“什么?”一个工人失声叫了出来。

废掉?这可是汉斯最得意的设计之一!

汉斯也猛地抬头,脸上血色上涌。这是对他专业性的彻底否定!

“你们的冷却水路是典型的平行钻孔设计,简单、粗暴,但效率低下。”

林建的声音冷了下来,

“模具型腔的表面,每一个点的温度都是不一样的。但你们的冷却水路,却离所有点都那么远,怎么可能实现均匀冷却?热量在这里堆积,应力在这里集中,它不开裂才怪了!”

他拿起铅笔,这一次,毫不犹豫地在图纸的空白处画了起来。

他的手腕稳定,线条流畅而精准。

几条蜿蜒的曲线,顺著模具型腔的复杂轮廓延伸,如同血管一般,紧紧贴合。

“这叫隨形冷却。”林建的笔尖在图纸上跳动,

“让冷却水路跟著模具的形状走,哪里热量最集中,水路就离哪里最近。我们甚至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流速和管径,实现对模具温度的像素级控制。”

“这……这不可能!”汉斯的声音都变了调,他死死盯著图纸上那几条顛覆他认知的曲线,

“水路怎么可能这样走?这要怎么加工?神仙也钻不出这样的孔!”

工人们也纷纷摇头,这完全违背了他们几十年的加工常识。

“谁说一定要用钻头?”

林监反问了一句,然后用铅笔在图纸上写下三个单词。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选择性雷射熔融。

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3d金属列印技术。

虽然这项技术在1981年还处於实验室的萌芽阶段,但其理论基础已经存在。

对於林建这个来自2025年的总工程师来说,这不过是工具箱里一件平平无奇的工具。

汉斯·施密特怔怔地看著那三个英文单词,嘴里反覆念叨著,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试图理解这个组合的含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