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完郑公,与东方诸侯会盟之后,姬平便领兵回到了镐京。

而郑公自被姬平放归后似乎也变了个性子,他遵守承诺让东虢国和鄶国重新復国,並让之前两国的国君后裔来担任新国君,他又与鄶国进行了领土交易,用两倍的土地换取了新郑。

所有人都很满意。这两国的国君非常感谢姬平的恩德,提出想献地给姬平,但是被姬平拒绝了。

同时,郑公开始在国內推行姬平所说的仁义之道,他经常下到民间与国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减轻他们的赋税,並且不再对外发动战爭,儼然一副爱好和平的样子。

姬平不知道这位郑公推崇仁义是真的还是假的,不过他也不在乎。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不管是真是假,反正郑国被这一次內乱彻底削弱了国力,即使有心开拓,只怕也没有充足的士兵了。

姬平这一次的东征,可以说结果非常圆满,既打击了郑国可能形成的霸主地位,也敲打了东方各诸侯,维持了周王室的权威。

姬平作为后世之人,知道春秋早期所形成的三位“小霸”,也就是郑国的郑庄公,楚国的楚武王,齐国的齐僖公。

如今通过这场战爭,削弱了郑国,震慑了楚国和齐国,重新確立了周天子的正统地位。

然而,姬平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周朝的衰落是不可逆的歷史进程,如今他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延缓这个进程,但他的子孙可没有这样的能力,能够逆歷史潮流而行。

封建制度向大一统的转变还是会发生,这是由生產力进步带来的生產关係的变革,绝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轻易改变。

所以,姬平也一直在为家族后代做准备,打算找到多个出路,优先保证家族的存续和发展。

正是在这种想法下,姬平同意了燕公提出的联姻请求,准备將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姬邦丟到燕国去,让他在那里建立家族的支脉。

姬平很明白,一个家族如果想要长期存续,就不能只有主脉,只聚集在一块地方,而是必须留下足够多的支脉。

这样,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才能够保证血脉的延续,在主脉遭遇劫难的时候,保住最后的火种。

姬邦性格活泼,今年刚满二十周岁,他生性喜动不喜静,经常一个人在外面游山玩水,这次听说能够到燕国去,整个人表现的非常高兴,他在府中经常大声谈论去到燕国后要怎么样建功立业。

他没有继承姬平的谋略,更喜欢军略而不是治国,平时在府中也经常找姬平模擬军事行动,只不过一直无法战胜姬平,每次都被姬平打了个落流水。

嬴穆倒是很捨不得这个二儿子,他对姬平说道。

“邦儿还小,如何能去燕国那蛮荒之地呢?不如留在崇国或者秦国,將来也能做封君,哪怕留在镐京,做卿大夫所能获得的土地也比燕国那些贫瘠的土地好啊。”

姬平却是笑著说道:“夫人不必担忧,邦儿生性喜动,去燕国历练一番也好,况且燕国远离中原,缺少人才,邦儿去那里,或许能做个司马之类的贵职,而留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是混吃等死罢了。”

嬴穆白了他一眼,隨即说道。

“我说不过你,但是邦儿去这么远的地方,我实在是放心不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