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萤萤之光计划背后,一群人的温暖同行
两个话题慢慢爬上热搜,没有买水军,没有炒热度,全是网友自发的討论。
虽然无法立刻彻底扭转所有偏见,但这组內容无疑为庞大的粉丝群体正名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据,极大地缓解了她们的委屈和压力,也引发了公眾对於“粉圈文化”更理性、更多元的思考。
许多媒体和营销號也开始跟进报导其他正能量案例。
桑晚看著舆论风向的微妙转变,看著那个给她留言的粉丝在转发这个微博时配上的“终於被理解了”的哭泣表情,轻轻鬆了口气。
她无法阻止所有的恶意,但至少,她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那些真正心存善意的“追光者”。
那晚的网络,少了些戾气,多了些温柔。
发完这些,桑晚自己也感动得不行,她突然想起来自己也有好多粉丝的来信,閒来无趣,开始整理粉丝来信。
只是她发现其中有好多《终不美》的影迷寄来的信件,大多都是说说她们自身关於“女性职场歧视”“女童輟学”的经歷。
有下岗女工在信里说“想找份能兼顾孩子的工作,却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有贫困地区的老师提到“很多女孩小学毕业就被迫回家务农,眼神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
这些真实的困境总是縈绕在心头。她深知,一部电影的力量在於唤醒意识,而真正的改变,需要持续而坚实的行动。
“不如叫『萤萤之光计划』吧。”
程澈陪桑晚梳理计划细节时,看著她隨手画的“女孩成长路线图”,轻声提议,“拾起那些被忽略的光,也让每个女孩都能成为自己的光。”
桑晚笑著点头,这个名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恰好契合了她“不张扬、重实效”的初衷。
“萤萤之光计划”很快落地,分为“职场帮扶”与“教育资助”两大板块,桑晚特意叮嘱团队“不搞媒体宣传,把钱和精力都用在实处”。
在“女性职场帮扶”板块,桑晚联合全国妇联筛选出 200名下岗女工、单亲妈妈,根据她们的兴趣与基础开设“电商运营”“非遗手作”“家政管理”三类技能培训班。
她亲自联繫之前合作过的非遗传承人担任手作老师,又协调淘宝、京东等平台开通“女性创业专区”,为学员提供免费店铺装修、流量扶持。
“女童教育资助”板块更是桑晚的心头事。她自掏腰包,联合公益组织在云南、甘肃、四川的贫困地区捐建了 3所“拾光女子中学”,不仅免除学生的学费、住宿费,还提供免费的营养午餐和学习用品。
为了让女孩们安心上学,桑晚特意在每所学校设立“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女童从初中读到大学,还定期邀请女医生、女科学家、女企业家来校做讲座。
整个计划推进过程中,桑晚从没想过对外宣传。她身边的家人、挚友,以及程澈,在知晓后无一例外地被其情怀与远见所打动,纷纷主动加入,或捐款捐物,或利用自身资源提供支持
程澈不仅捐赠了 100万元用於建设学校图书馆,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繫出版社,为“拾光女子中学”捐赠了 5万册图书。
林正德和沈曼青更是放弃悠閒的退休生活,每月都去培训班当志愿者,帮学员们整理材料、答疑解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