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剧本太窒息,桑晚的共情
杨小妹聪明,学习永远是乡里联考的第一名。
每次颁奖都在乡里的菜市场戏台上,奖状还是镶在镜框里的。
但那份荣誉带来的实用奖励——新文具、笔记本——却总是流入了二哥的书包。母亲的话术永远一样:“你先用旧的,下次考好了还能再得。”
杨小妹也觉得没问题,便大大方方地把东西让出去。
她有个同样在家排行老三的朋友,学习也不错,奖状只是单薄的一张纸,但每次家里都会奖励她五毛钱。
有一次朋友来叫杨小妹出去玩,得知她家从未有过奖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杨小妹这才懵懂地意识到,原来考第一是可以换吃的。
一旁的杨母脸上掛不住,难得地掏出两毛钱塞给她,催促道:“拿去和小伙伴买点零嘴。”
杨父常年在外,年轻时沾染了赌博,导致杨家家底微薄。
杨母一个人操持农活和家务,很苦。大哥懂事,兄妹三个都尽力帮衬。杨小妹从小就知道“钱”字沉重,从不主动索要任何东西。
少女初潮来临,她惊慌失措,羞於启齿,甚至对母亲也难以开口。杨母以前也从来没有教过她这些。
她只能偷偷用粗糙的卫生纸垫著,很长一段时间,裤子上总是留下尷尬的痕跡。
中考,她爭气地考取了省城一所著名的寄宿制高中这所中心针对全省贫困地区初中招生,是省级教育扶贫项目,每年还会给农村户口学生每年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费。
在那里,她吃最便宜的二两米饭配土豆丝,或是素炒包菜,一顿饭严格控制在一块二毛钱。
食堂窗口里那油亮诱人的五块钱鸡腿,她整整惦记了三年,直到毕业都没捨得给自己买一个尝尝。
然而,当二哥来学校看她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掏出五块钱给他买了一个。
大学,杨小妹考到了北京,因为大哥在那里。
学费靠国家助学贷款。四年里,她一边勤工俭学一边苦读,每月生活费压缩到五百元,极少向家里伸手。
毕业后,她回到老家,进入一家国企,工作稳定体面。
她一年內还清了所有贷款。挣了钱,自己依旧省吃俭用,却总忍不住贴补家里。
父母掏空积蓄给二哥买房付了首付,没钱装修,她拿出了工作以来省下的近十万积蓄。
杨小妹骨子里是嚮往自由的,国企的安稳並非她所愿。她渴望成为一名同声传译。
在国企工作四年多后,她毅然辞职,准备全力备考翻译资格证。
然而,辞职没几天,父母的嘮叨便如潮水般涌来:“不稳定”、“没著落”、“让人笑话”。
顶不住压力,她只得匆匆找了一份新工作,备考复习只能挤压可怜的业余时间。
后来,年纪渐长,催婚成了新的紧箍咒。
她抗拒,母亲哭诉她“不孝”,父亲斥责她“不正常”。
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下,她与一个相亲对象仓促结婚。然而婚姻很快露出破败的原貌,丈夫出轨。
她无法忍受,提出离婚。母亲却劝她:“忍忍吧,男人都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