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皇爷的脸色,是对內廷非常不满啊”

其实大明到了1620年,也就是自己登基的这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威仪万千,但实际已经是危机四伏。

首先这宫中,权宦如林,东厂、西厂、內廷混杂盘根。而朝堂上,东林、浙党、齐党等党爭如火,东林与宦党明爭暗斗,朝廷用人已经到了完全不看能力,只分派系的地步。再加上北疆,后金逐渐崛起,熊廷弼等將难掩边患。

朱由校有时候都纳闷,这帮文人难道都瞎吗?看不清现在的局面吗?

所以朱由校从南海子回到宫里,顾不得一身的疲惫,就將这內廷的大小主事太监召集过来。

如今,王安已经被自己处死,魏朝又被发往皇陵守陵,以他们为首的党羽们群龙无首,而自己有5000禁卫军控制著宫內,正好將大明皇宫好好打扫一下,为自己所用。

然后细细的思索了一下刘若愚清单上的內容,大明的內廷设有二十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各司其职,掌管宫廷內外事务。

设立之初,制度尚称完备,但隨著时间推移,这些衙门逐渐变得臃肿繁杂,职能重叠,效率低下,甚至形成掣肘之势,反成皇帝之患。

不行,得改改,內廷是为了服务皇帝的,自己不顺手,就改成自己顺手的样子。

朱由校拿起笔,对著刘若愚的清单,边写边说:

“传旨,內廷二十四衙门,机构重叠、事权混杂,太监爭权夺利,致使宫政紊乱,詔令难行。自今日起,裁撤旧制,设四大府、一专司,釐清职责,收权归中。

司礼监併入尚宝监、印綬监,合为【司礼府】,除原掌宫中文书、传旨、奏摺批红等职能外,新增负责宫內太监人事档案之整理,编撰《內监功绩簿》,依据太监功劳、德行,定期奏报皇帝,行功绩晋升、黜退之令。

刘若愚任掌印太监,下设秉笔、书吏、总理等,成为宫內人事升降的枢纽,严控太监升迁,杜绝外戚、亲党乱政。

御马监改名为【纪检府】,专责內廷纪纲肃正、监察太监贪墨及官员欺隱,提督东厂,兼理缉事缉捕。魏忠贤任掌印太监,下设纪纲、巡察、稽查、记录等职,分巡各监局、各房院、各作坊,日夜稽核,防微杜渐。

设【內务府】总掌宫中衣食住行、採买修造诸般日常事务。併入原御用监、尚膳监、直殿监、內织染局、针工局、银作局、司设监、混堂司、浣衣局、巾帽局、惜薪司、酒醋面局、钟鼓司、司苑局、內织染局等一切庶务营缮。

由原內官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任掌印太监,下设总理太监、僉书太监、典簿、经用、库掌等职,统辖,专责宫中事宜之顺畅。

设【內財府】专理內廷財货出纳、钱粮折色、库银金库之收支,皇庄所出钱粮、租赋、佃户赋役,悉数归內財府专理,亦兼管皇帝赏赐、宫中日常耗用银两之总帐目。原宝钞局、尚宝司、会计库、尚方宝藏等银库钱庄、诸般出纳悉併入。

由內帑太监田义任掌印太监,下设经用、总帐、库管等官,统辖,確保银粮调度之灵活。

设【稽核司】“宫中钱粮庶务虽归內务、內財二府,但朕需时时校核、稽查,不容虚耗与欺瞒。”设立稽核司,直隶於皇帝,专司各府各司出纳、庶务之稽核、巡视、查帐、核对。

由司设监太监涂文辅任掌印太监,辅以典簿、稽核僉书、库帐校阅等职,有权隨时调阅帐目,查办舞弊。

朱由校放下手中御笔,轻轻呼出一口气,望著自己草擬的內廷新制草章,露出了一份笑意,这些人选都是前世他了解的比较可靠忠心的太监。

没办法,自己匆忙登基,实在是没多少信任的太监,不过到时候往皇宫里安排一些系统女村民,再加上禁军在手,自己也安心了。

“如此,则內廷纲纪重整,冗官削汰,专人专事,利於朕御天下之大政。刘若愚、魏忠贤,你们几人遵照此制,儘快完成重组,不要让宫內乱了,知道吗?”

“奴才遵旨!”刘若愚、魏忠贤听著皇爷的安排,一时之间心里面翻江倒海。两人彼此对视一眼,都看出彼此眼中的野心。

朱由校把笔一扔,然后將自己简单写的这个规程递给二人。

如此一来,內务,行政、监督、財政、再配上一个专门查帐的,既能防止其中那个权势太重,又能防止贪墨腐败。

而且朱由校专门设置內財处也是他后面的计划,他想通过控制皇店,创立一个属於自己的大明皇家集团。

藉助系统提供的粮食,牛羊肉,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商场等科技,既能控制国內粮价,又能通过皇店將皇权铺满全国,还能通过交易赚取利润,用於后续训练士兵,建造建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