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张士元开课「小岛经济学」
第193章 张士元开课“小岛经济学”
“臭小子!”
一听到那“阿正”的名字,张居正便反应过来了,这臭小子编排指代自己!
简直是越发无法无天!
可他没来得及发火,就为张允修讲的內容所吸引了。
故事很简单明了,这种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甚至有点像专门给孩童讲的。
从前,张居正对於这种“童戏言”,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兴趣。
可今日却是不同了,原本十分抽象难懂的“经济学”“货殖”之道,在张允修的演绎之下,竟然栩栩如生起来。
话说故事里,这名叫做“阿正”的渔民,凭著自己的鱼篓,抓到了比其他渔民更多的鱼。
见到他这般,渔民们纷纷惊嘆,並请求阿正传授这鱼篓的製作办法。
阿正便定下一个规则,他教授给渔民製作鱼篓的方法,渔民们每捕到十条鱼,便分给阿正一条。
却听张允修继续讲述说道。
“至此之后,阿正便不需要再出海捕鱼了,他靠著族人们支付的『渔税』,也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
甚至於他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进鱼篓,让捕鱼效率更高.”
张允修並没有明言,可张居正很快便想到。
这所谓的“渔税”,实际上跟“地租”“田赋”很是相似。
这故事,似乎有些门道?
可又显得太过简单,以至於张居正迫切想要知道后续的故事。
“隨著时间推移,桃源岛人口增多,鱼的需求也越发增大,便有一些人开始尝试其他营生,木匠、採药人、厨子便应运而生
为了能够更好进行交换,贝壳便当成了『一般等价物』,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银子』.”
听到这个解释,便连王世顺眼前也顿时一亮,
他脑袋里头,时常有些“银子”概念的念头,可总是无法表述出来。
经过张允修这一解释,顿时明白,这所谓的“银子”代表財富,也仅仅不过是“一般等价物”而已。
银子若是失去了它所代表的价值,那便是一文不值。
就如同身处沙漠之中一般,就算拥有家財万贯,可那又如何?倒不如一葫芦救命的泉水。
一瞬间,王世顺觉得自己的脑袋有些发痒,好像抓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抓到一般。
比起坐在里头的商贾,站在外头的张简修,却有些不太明白的样子。
“贝壳也能为货幣,实在是闻所未闻,士元从何编出这个故事?”
先前被四子嘲弄,这会儿张居正可算是找回场子,他捋须训斥说道。
“你这泼才,平日里让你好生读书,却是不听,这会儿来这叨嘮。”
说完张居正便开始摇头晃脑地教导。
“《史记》有言『又古者货贝宝龟,食货志有十朋五贝,皆用为货』。
上古时期乃是古人未发掘金银,便乃以贝子为货幣,这你都不懂?”
张简修则是挠挠头说道:“听个故事,倒还要引经据典了?”
可张居正不愿搭理,继续將目光投向了堂內。
为了能够让商贾们了解经济学,张允修將后世畅销书《小岛经济学》都拉了出来。
相比《国富论》《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显然浅显许多。
张允修进行一些改编,將诸多后世的经济理论,都掺杂了进去。
“隨著技术和財富的不断积累,阿正开始僱佣了一个船队,让几十个渔民帮助他做事情这些人有些出海捕鱼,有些则是协助他进行鱼篓研发。
分工协作的不断推进,阿正人多船多,本钱越大,赚到的银子自然也就越多了。
这便叫做规模效应。”
坐在前排的杨天成,他紧紧皱起眉头,似乎想要將张允修所讲的所有內容,全部塞入到自己脑海之中。
他举手询问说道:“先生,学生有一问,这规模效应看起来仅仅是隨著规模增大而收益增多,可西山工坊却不能就这么简单解释,这其中有什么区別呢?”
张允修很是欣赏地看了一眼对方,回答说道。
“定理是定理,实际是实际,实际是定理的抽象化演变,自然不能生搬硬套。
我们西山有规模效应,正是因为有西山这么大的体量,才可能吃下整个京城市场。
可也有规模效应的细化,诸如生產规模提升后,经过內部成本低优化,產品成本下降,西山藕煤自然便可售价更低”
面对杨天成的问题,张允修回答的显然更加有深度一些。
这让外头的张居正起了心思,看著学堂里头,那些目光炯炯的商贾,还有满是求知眼神的杨天成。
他突然想起一句话——“有教无类”。
《论语》有言“博学而篤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让天下人都能读书学礼,正是诸多儒生毕生之理想。
此时此刻,一切似乎就此具象化了。
张居正不愿去破坏这样的场景,而是再將注意力,落在这“小岛经济学”之上。
“隨著贸易的发展,商贾便隨之出现了,他们从一处小岛低价购买物品,再以高价卖出,从中获取差价.
有个叫做阿居的商贾,以桃源岛之木材丰富低廉,售卖到临岛赚取差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