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修明白建立起一个现代医疗系统可太重要了。

实际上,明朝太医院並不如刻板印象里一般,都是一群酒囊饭袋。

某种意义上,除了世袭的医护子弟,自弘治五年开始,大部分御医都是要经过严格的十三科专业考试学习。

之所以有明朝御医皆是庸医的印象,主要还是因为古代大环境医疗落后,观念愚昧的问题。

这一点,从他们所读的医书便可以看出来,明朝太医院的三本学习典籍《本草》《素问》《脉经》。

《神农本草经》出自东汉时期,《素问》成书於战国至秦汉时期,《脉经》由西晋王叔和编撰.

自东汉到明朝,歷经一千多年,大明朝的御医竟然还抱著这些典籍奉为圭臬,能治好病就怪了。

从太医院“绑架”了二十名御医,以及医士、吏目等共计五十余人。

首当其衝的问题,便是要將他们的传统观念转变过来。

张允修將这些御医、医士编为五个医疗学习小组,由杨济时统一领导,进行为期三天的“现代医疗速成班”。

想要转变观念,並不是一件短时间能够达到的事情。

幸好,在防治瘟疫的背景之下,医疗知识仅仅够用便好了。

张允修以吴又可的《温疫论》为基础,將他那套“天地间別有一种异气所感”的理论,改编加入了不少更加详细系统的现代知识,诸如明確“病菌”的存在,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传播,还有免疫机制,大蒜素的作用原理等等。

其中纷繁复杂,张允修仅仅是起了个头,剩下的便交予杨济时、袁宗道等人去研究。

有皇权特许,加上张允修“凶名”的压制,辅以前程厚禄,不担心这些人不听话。

一开始,许多御医对於这种“学习班”,还有著牴触情绪,觉得有辱斯文。

我堂堂御医,要跟你个乳臭未乾的臭小子学医?

可几日之后,他们將这些简单的医理全部背诵,並且在张允修的“威逼利诱”之下,进行实验室实操,甚至还要去医馆实地进行理论验证。

不出一个星期,许多脑袋活络的御医,顿时便有了一些明悟。

甚至觉得,这“现代医学”似乎真的有些东西?

遵循张允修的指示,这几日仁民第一医馆,在门口打出了牌子。

“自今日起,对於来往病患免费发放口罩,对於家庭困难之病患,一律只收诊金五文钱若愿参加实验者,每日提供治病期间的住宿伙食.”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消息一出,让原本还秉持观望態度的百姓们,顿时坐不住了。

而今京城之內,確有一些医馆开设賑济,免费为百姓们诊治,可就算是加上惠民药局,面对京城数百万百姓,也是杯水车薪。

在此背景之下,诸多医馆便也只能隨之涨价,他仁民医馆竟然敢降价?

据说仁民医馆发放的口罩,外头材质乃是麻的,里头仅是一层细,戴上去里头还会吸出一些碳粉,將佩戴之人的脸上弄得一片漆黑。

医馆大夫说口罩能防治疫病,少有人相信。

可从这医馆痊癒的百姓,要远远超过京城任何一家医馆!

最为关键的是,他免费啊!

至於所谓“实验”,除开一些实在付不起诊金,吃不起饭的苦命人,还没有百姓肯去成为那炼丹的耗材。

消息打了出去,张允修也並不奢求让全京城的百姓都趋之若鶩,他心中很清楚,即便是仁民医馆这个体量,想要救治全城百姓,也同样是天方夜谭。

而张允修的目標只有一个,那便是守好这咸宜坊的一亩三分地,给朝堂上的袞袞诸公打个样。

最为关键的是.

“对,便掛上这招贴,上头的字一定要大,要鲜明,最好用硃砂笔写上斗大的字体。”

张允修叉著腰,对著提起硃砂笔写字的杨济时指导说道。

“恩师.”杨济时看向那文案,不由得脸上有些怪异。“这会不会有所不妥?咱们不是要救助百姓么?怎么反倒开始收银子了,还搞了什么贵宾服务,优先享受治疗以及最为昂贵的药材。

岂不是本末倒置?”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