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最有发言权,他幽幽说道:“歷史上修建王陵是一项劳民伤財的大工程,有些帝王一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寢,动輒徵用几万甚至几十万劳役,时间数年甚至长达数十年。这些死去的人大多是民工或者奴隶,或是死於劳累,或是被监工活活打死,总之就是一部血泪史。”

他的祖师爷就是王陵修建工匠,自然从祖上听了不少关於这些传闻野史。

陈青璇接过话题说道:“歷史上,修建秦始王陵据说徵用了72万人之多,从秦始皇登记一直修建到秦二世胡亥时期。据说当年秦始皇陵墓的总设计师是一位叫蒯通的人,此人和修建皇陵的人都殉葬在地宫之中了,可惜这批优秀的工匠,不知道有多少巧夺天工的技艺失传。”

阿丽娜听得津津有味,就如同小时候坐在爸爸膝盖,听大人讲一些考古的故事。

猴子感嘆道:“这小小的楼兰国,竟然也能修建规模不小的地宫,估计徵用的奴隶劳役不下数千人。不知道是谁帮他们设计和修建的,竟然有些手法与我们的老祖宗很像,比如利用水车轮轴辅助土方作业,砂石机关密室等。”

吴尘细想一下,確实发现一些端倪,眼下还是先寻找出去的路,他走向石龟开始细心搜寻出口。

他不放过每一块石头,都要伸手推动一下,也不放过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都要亲自伸头进去查探一番。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了一块鬆动的石块,用力推开后,赫然露出一个黑洞。

吴尘招呼眾人:“大家先別顾著聊天,我找到出口了,赶紧离开这里。”

猴子第一个跑过来,看著那洞口说道:“还真让你猜中了,这么隱蔽的出口如果不是刻意寻找,绝对不会发现这里另有玄机。吴尘,我对你越来越佩服了,莫非你的祖上也是修王陵的?”

吴尘一时愣住,不知道如何接话,总不能告诉他,自己爷爷是盗墓的吧,自己脖子上还掛著发丘印。

这修墓的和盗墓的天生就是死对头,一个想方设法保护陵墓不被盗窃,一个千方百计想著破坏机关捞取宝物。

古代修陵墓的工匠会设计墓室机关来抵御盗墓贼,如金刚墙、自来石、断龙石、自动箭弩机括机关、毒气水火,砂石陷坑翻板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弟子替王侯贵族修建墓葬,通过机关术构建防御体系。其设计的“积沙墓”更是令盗墓者闻风丧胆。

清代雷氏家族七代人担任皇家样式房总设计师,也曾主持修建清东陵、清西陵等工程。

吴尘岔开话题:“我就是爱看一些古籍,胡乱猜中的,大家赶紧走吧,说不定这湖里还有其他巨蟒。”

此话一出,果然眾人脸色立变,猴子自告奋勇在前面开路。接著阿丽娜和陈青璇鱼贯而入,吴尘负责断后,將石头推回原位遮盖洞口。

陈青璇听了猴子的话,对吴尘也起了几分疑心:“这傢伙的確对古墓里的机关和风水格局有一些研究,与其说他像修墓的,倒不如说他更像那些盗墓的。”

考古工作者对盗墓贼是深恶痛绝的,因为他们往往会对古墓帝陵进行搜刮式的掠夺,破坏性极大,对文物和歷史造成不可逆的毁灭性损坏。

这条隱蔽的黑洞流淌著一条小水渠,冰冷的地下水差不多淹没到膝盖,让四人觉得寒气侵体。好在走了一段路后,洞壁上出现了一条小路,不用再涉水前进。

猴子职业病犯了,看到这些地下通道,不由讚嘆道:“这些痕跡明显是人工开凿,这条水渠莫非也是楼兰古人挖的?这么大的一个土方工程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超顺畅,1?1??????.???隨时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陈青璇记起爸爸的那些考古资料,其中有一篇是关於地下水的考古资料,说道:“这看著像一种叫坎儿井的古老地下水利工程系统,主要用於乾旱地区的灌溉和生活用水,其核心结构包括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四部分,集中分布在xj吐鲁番盆地。坎儿井与长城、京杭大运河並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她摸著墙壁上一盏熄灭的长明灯,继续说道:“zs县位於吐鲁番盆地,是坎儿井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该地区现存坎儿井数量较多,其中红土坎儿孜全长25公里,是吐鲁番最长的坎儿井。而因为气候变化,一部分古楼兰人迁徙到鄯善地区,所以这个坎儿井技术说不定流传到楼兰古国。”

阿丽娜一直专心听大家讲话,听到类似这样的地下暗渠竟然能长达25公里,真的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的天啊,莫非我们要走二十多公里才能找到出口?罗布泊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出口说不定早已被沙漠或者盐壳掩埋。”

吴尘在后面默默打量四周,他一直在留意出口位置,开导说:“刚才听你们聊天,好像提到一种竖井对吧?我们留意一下头顶,看看有没有竖井,剩下的不是有猴子这个土方高手嘛。”

猴子笑著拍了拍胸膛:“没错,就算是石头我也给你们凿出一条通道来。”

这话一出,气氛顿时轻鬆不少。眾人走累了,决定休息一下,大家拿出一些乾粮充飢。

猴子啃了几口吐司,觉得口乾舌燥,於是在暗渠中打了一些水,怎料喝了一口就连忙吐掉:“格水咋个恁咸死嘞?”

看见三人看向他,连忙解释这个水很咸,喝了一口就苦涩得吐掉。

罗布泊歷经千年地理环境巨变,加上盐碱沙漠化严重,所以现在的地下水被盐碱化也是有可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灵异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