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C7706:当代硬碟之父
国外那边的科技圈,最近有点乱。
自从柳新的论文登上了《science》杂誌后,原本研究磁阻的几家大公司、几个高校实验室,全都跟著风向动了起来。
ibm、英特尔、剑桥、麻省理工的实验室,还有几个独立研发团队,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他们要全面转向磁阻方向。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挺简单的,论文写得很清楚,思路也明白,只要照著实验一遍,总能復现出点结果。
可真动手之后,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磁场强度不稳、信號噪声太大、材料老化快……每一个看似细微的参数都让整个实验崩掉。
有人整整熬了十几个通宵,测到最后一组数据时,才发现仪器温漂比模型高了一倍。
可偏偏那篇论文写得太漂亮,像是窗外的一束光,明明看得见,却总够不著。
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反覆翻论文,甚至有人直接把它列印出来贴在墙上,一行行对照著研究。整整一个月,才有人从中理出一点头绪。可这点成果,还不够支撑任何实用產品。
又过了半个多月,第一道关卡终於突破,他们把一组稳定的磁阻信號读了出来,实验室里一阵欢呼,觉得终於看到希望了。
然而,还没等这份喜悦散开,一个让所有人都沉默的消息传来——那个叫“柳新”的华夏人,又在漂亮国的三本顶级期刊上,连续发了三篇论文。
三篇,全都是硬碟研发方向。
那种感觉就像刚翻开卷子,发现別人已经交了答卷,还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解答过程。最可怕的是——那些论文不仅理论完整,还直接给出了优化路径,几乎是手把手教他们往下走。
ibm內部有人看完后,只说了一句:“他这是牵著全世界往前走。”
消息传回去,整个学界都炸了。
人们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一个来自“科技荒漠”的国家,怎么会有人对磁阻、对硬碟技术的理解深到这种程度?
西方媒体用“震惊”来形容,他们甚至怀疑柳新的论文是不是“集体创作”,因为那种跨领域的知识面,太夸张了。
但所有署名都只有一个名字——liu xin。
二十天后,漂亮国专利中心发布通告,一块来自华夏的硬碟,正式通过专利申请。
型號:c7706。
核心技术:磁阻存储。
容量:3gb。
这个数字一出来,全世界都疯了。
当时最先进的温彻斯特硬碟,容量还停在两个30mb存储单元。
3gb意味著提升了整整三十几倍,而且体积还缩小了大半。
它不再只是工业设备,而是足以进入普通家庭电脑的產品。
《纽约时报》用整整半版头条写下:“c7706:一块来自东方的硬碟,將个人电脑推进十年。”
《自然》杂誌评论:“这项发明,正式宣告磁阻时代的到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