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播州临近的西川瀘州,更是为杨庆復所在的杨氏根植多年,杨庆復对播州情况了如指掌。

“庆復,现任命你为黔中道经略副使兼兵马使,抽调西川安再荣部、黄景復部两万兵马,沿岷江而下,至瀘州待命。”

“子陵,命你为黔中行军司马,负责筹措粮草军械。”

“罗隱,命你为黔中布政使,抽调横渠书院学生,配合庆復联络诸蛮。”

二月,杨氏的嚮导已经就位;军械粮草已经筹措妥当,运抵瀘州;

三月,安再荣部、黄景復部兵马抵达瀘州,军中斥候前出探路,已经到达播州;

瀘州城內,陈昭临时徵用了瀘州刺史府,

拿著斥候送回的南詔情报,只有一个感觉,南詔这是在作死。

黔中的蛮族可不比凉山中原始的蛮族,他们汉化已久,各部族的名字都是汉名。

从春秋战国的楚国,到秦汉赵佗,三国吴国,一直到现在,中原王朝对黔中的汉化从未停止,如今黔中的蛮族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蛮族,还是以部落形式存在的汉人。

只是因为黔中群山密布,土地贫瘠,税收薄弱,中原王朝才对他们採取羈縻政策,也造就了谢氏、赵氏、田氏、冉氏、宋氏、杨氏等诸多豪强。

黔中贫瘠,朝廷財政再如何紧迫,也没有对他们加大徵税,因为征不了多少税,就算征上来,也都消耗在转运途中,相较之下岭南的蛮族就惨多了,岭南藩镇对蛮族横徵暴敛,所以岭南蛮族有很多投靠南詔的,经常反叛。

可南詔在黔中简直是刮地皮似地搜刮,已经闹得各部族沸反盈天,即便陈昭不出兵,相信南詔也很快会被驱赶出黔中。

“南詔这是穷疯了啊,西川不敢抢,安南不敢抢,只敢来黔中刮地皮。”陈昭笑道。

“北边的南平僚宋氏、思州田氏在吴大帅的庇佑下,倒还算安稳,但是南边赵氏蛮、谢氏蛮已经急得是热锅上的蚂蚁,部落里已经被抢的不剩多少余粮了。”杨庆復说著从东川获取的消息。

“宋布政使不愧是从西川出去的,將渝州南部的部族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罗隱虽然没有见过宋问之,但是来到瀘州后,不断从部族口中听到宋问之的名字。

“那也是吴大帅支持,把治所都从梓州搬到了渝州。”

杨庆復和罗隱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著话。

“赵氏蛮?可是赵佗后裔?”陈昭忽然问道。

“正是汉代南越国赵佗的后裔。”

“秦皇高见啊!”陈昭不由感慨,歷朝歷代的开疆拓土,將汉家文化传遍四方,才有了泱泱华夏。

“北边宋氏、田氏给吴大帅贡献了一万兵员,隨时可以南下,西边西赵蛮召集了五千蛮兵,南边的南谢蛮也召集五千蛮兵,加上瀘州的两万兵马,总共四万兵马,分四路进攻,南詔只有一万兵马,这辈子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杨庆復也没想到南詔这么能作,原以为像嶲州一般,唐军不仅要打南詔还要打各部落,现在唐军给了各部落主心骨,各部落就能將南詔给灭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