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学官,由黄滔担任,负责西川汉僚蕃羌蛮的蒙学、县学、州学、府学,重在教化夷狄,培养人才。
另设科工院,由將作院令李默担任院长,科研与教学一体,精进工匠记忆,培养工匠人才;
横渠书院仅作为交流学术流派,研究科工技艺,探討治国理念的综合性私学,各路学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入院进修。
与之对应的是设立政务学院,由陈昭亲任院长,所有县级以上文官,必须经过政务学院学习考核通过后方可晋升。
在监察方面,
从节度使权力中分出观察使一职,由雅州刺史王堰升任,下辖使府巡官。
陈昭將集中於节度使手中的权力,分化为军权、政权(財权)、监察权,分別由兵马使杨庆復、布政使王维舟以及观察使王偃分管,类似於明朝的都指挥使、承宣布政使、以及提刑按察使。
至於各州的刺史,陈昭只是消除了刺史的统兵权力,交由都尉掌管,然后补齐了空缺的刺史职位。
至此,陈昭对西川的体制改革终於结束,改革的主要思想有两个,一个是分权,一个是集权,分权是为了更好的集权。
將节度使的权力分化,分別由兵马使、布政使、观察使执掌,而且对军权再度分化,分別设置监军使、教练使、军需使、行军司马。
而陈昭需要掌握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事权,通过军事学院和政务学院,控制官员及將校的升迁,以此来贯彻自己的施政方针。
这已经无限接近现代的政治架构。
同时,横渠书院的存在是为了在民间进行思想的碰撞,包括对治国理念,科技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的探索,同时通过控制舆论对官员进行有限的监督。
若非朝廷顾虑陈昭太过年轻就接任节度使,將来无人制衡,以此作为交换条件,答应了陈昭对西川的体制改革,陈昭想要有这么大的动作,恐怕是很难。
当然了,这也是陈昭的改革,是在不断分化节度使的权力,朝廷才会答应,至於说陈昭的人事权?能有朝廷吏部的一道册封詔书有用?
这一切的人事及机构调整在二月底前终於调整完成,陈昭也鬆了一口气,这套很接近后世的权力运行体系,他十分熟悉。
以前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调整,每件事都需要陈昭亲力亲为,此次凭藉收復嶲州的功劳,以及自己的威望,直接调整到位。
接下来就是各个部门头头该头疼了,
作训制度有陈昭的先例比较容易,可军需体系要如何覆盖,参谋体系要如何建立就交给苏子凌和杜寒山头疼去了。
同样的,政务和巡查方面虽然有一定基础,但是整个的公务流程也是需要重新梳理的。
陈昭只需要在他们匯报上来的方略上做些批示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巡视纠正即可,这才是当领导的感觉嘛。
就在各个部门头头在研究如何根据陈昭的要求制定方略时,陈昭则是在横渠书院新刊发的邸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华夷之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