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战,主要的功劳有七项,

一为新兵作训之功,急训出一万能战之兵;用事之功归陈昭,用人之功归吴行鲁;

二为东仓反间之功,反间歼灭三千南詔军;用事之功归杨庆復,用策之功归杜寒山;

三为东仓坚守之功、炸死一万南詔军;用事之功归杨庆復和陈昭,陈昭发明竹筒手榴弹,位居首功;

四为夹击南詔之功,歼灭上万南詔军解成都之围;用事之功归吴行鲁和宋威;

五为袭击南詔王帐,阵斩南詔大军將段宗榜,切断南詔军后路;用事之功归陈昭;

六为衔尾追杀,歼灭南詔主力之功,用事之功归吴行鲁、宋威以及黄景復;

七为围困星宿山,斩杀南詔两万大军,用人之功归韦保衡,用事之功归顏庆復,可惜顏庆復自杀,这份功劳落在了黄景復头上。

最后这一份功劳,原本是顏庆復刚愎自用,差点葬送西川大好局势,可在韦保衡的渲染下,变成了顏庆復消灭南詔主力,是整场战役的首功。

因此凭藉“首功”,韦保衡举荐有功,位列中枢。

而真正的首功应该是卢耽,此场大战中,获得大功的,无论是吴行鲁、顏庆復、宋威、陈昭还有杜寒山,都是他一手提拔,用人之明,识人之才,无人能出其右。

韦保衡摘走了“首功”,对卢耽升任兵部尚书,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投桃报李,没有提出异议,而且朝中的宦官和宰相也不希望看到韦保衡独占功劳,所以乐见其成地成全了卢耽。

在陈昭看来,此番应该是韦保衡和卢耽做了交易,如果卢耽直言上书,韦保衡的誆骗之语定然站不住脚,即便是皇帝强推,也会惹得朝议纷纷。

而卢耽保持沉默换来的便是韦保衡对卢耽拜相的支持,而且朝宰相之中必然也有卢耽的盟友,否则不会这么快就定下了。

从后世史料记载来看,郑畋、宋威是一个派系,宋威又和卢耽一个派系,那郑畋、宋威、卢耽是一伙的,可现在郑畋只是翰林学士承旨意,还不能影响到宰相的变动。

那会是谁呢?於琮?王鐸?刘瞻?路岩?

路岩不可能,他和韦保衡沆瀣一气;刘瞻为官清廉正直,与卢耽都是品德高洁之人,但他盐铁转运使,军务涉及不多,卢耽拜相之事恐怕与他无关;於琮还是王鐸呢?

於琮兵部侍郎,王鐸中书侍郎,一个是外戚、一个是世家,卢耽升任兵部尚书,压过兵部侍郎於琮一头,恐怕是王鐸从中出力甚多。

事实和陈昭猜想差不多,王鐸出身太原王氏,卢耽出身范阳卢氏,这是两个世家之间的合作,如此朝堂上韦保衡和王鐸都支持,路岩和韦保衡穿一条裤子,这样就有三位宰相支持,所以此事便迅速敲定了。

当然能如此迅速,离不开韦保衡大力推动,只要卢耽拜相,他们两个的交易就算是钉死了,他也就不用再担心卢耽反悔。

除开韦保衡和卢耽两位大佬,剩下的人中,当属吴行鲁功高,仅次於卢耽。先是选中陈昭作训新兵,拉出上万可战之兵;再是大战指挥,与宋威夹击,大破南詔;最后统帅全军,彻底將南詔摁死在新津水北岸,在吴行鲁手上,八万南詔军直接歼灭了近四万,其中还有望苴子和罗苴子两只精锐部队。

韦保衡“第一”、卢耽第二、吴行鲁第三,这第四位自然是宋威了,夹击南詔解成都之围以及最后全歼南詔军,他都居功甚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