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对现代空调的依赖,陈昭对四季节气的变化感受分明。
清明刚刚过去,穀雨便悄然而至,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自清明开始,连绵的细雨就未曾停歇,带来的黏糊潮湿感觉人或许不喜,但广袤的农田,刚刚春耕播下的种子却是极为贪婪地吸收著难得的雨水,
隨著气候回暖,自都江堰分流而下的降水明显充沛了许多,结束休沐的陈昭正带著东仓的工坊杂役在锦江边勘查水情。
锦江是由岷江经过都江堰经过內外江分流后,由內江流入成都的府河和南河,贯穿整个成都府,最终在合江亭交匯而成锦江。
东仓的作坊全都靠著锦江边上,陈昭沿著河道,一路勘查著锦江水文情况。
相较於冬天流速缓慢温和,现在锦江水位高了许多,流速也变得湍急起来。
可以想像到了夏天的汛期,锦江以及整个成都平原將具有多么充沛的水量。
四川盆地主要有两个大的水系,分別为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他们分別发源於如今阿坝州的松潘县和绵竹市。
岷江从川西北高山峡谷流出后,在都江堰市进入成都平原,由於地势骤降,河道自然分叉,加上都江堰的调控,形成多条支流,构成扇形水网,最终在乐山匯入大渡河,从宜宾匯入长江。
沱江从西北山地流出后,穿过成都东部,河道曲折减缓了因为巨大高度落差引起的湍急水流,最终在瀘州匯入长江。
巨大的高度落差带来充沛的水量灌溉农田的同时,也带来了频繁的水涝灾害。
岷江有赖於都江堰的分流,在成都区域相对平缓,但等穿过成都,到双流、新津以及更南方时,经常发生洪水冲断道路。
从东仓向定边军治所邛峡运输物资便会特意避开夏天的汛期。
同时歷次南詔侵掠西川也会避开水量充沛,行军艰难的夏季。
在平缓的成都平原水势已是如此,而在南方山区的大渡河和长江段更是峡谷纵横,浪涛凶险。
陈昭脑海中慢慢呈现出后世四川的水系分布,心中感慨万千。
(请记住????????????.??????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自古以来,限制生產力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是能源啊。后世为了石油资源,整个中东地区战爭从未停息。
而在未经过工业革命的唐朝,水力资源已经是能够最快转化成动能的能源了。
西川有如此之多的充沛水能,还天然具有煤炭、铁矿等诸多资源,若是將这些全部开发利用起来,何愁天下不定?
黄巢起义迟早要爆发,大唐迟早要完蛋,陈昭早已经把西川看作自己的地盘,是不打算让任何人染指的。
他要將他的势力植入西川,无论朝廷派谁来当西川节度使,都得看陈昭脸色行事。
而改造西川的第一步便是改造水力体系,一方面开垦更多的水田,產出更多的粮食,另一方面就是筑坝蓄水,提供稳定的水力动能,以支撑工业发展。
不过陈昭现在只是东仓仓督,还无法开始整个西川的水力改造,现在能做的只有先將东仓的工坊改造完成。
一同过来勘查水情的还有陈昭从过来服徭役的民夫中找出来的工匠。
每年官府会抽调一批民夫来东仓服役,以保障物资转运、后勤保障工作,他们不像胥吏,没有俸禄,也没有权力。
按照陈昭的设计,只需要建造一个大的水车,水流不断推动水车转动,通过齿轮实现传动,通过水力动能实现作物的研磨加工。
水车是常见物是,工匠们很容易懂,齿轮虽然在唐朝已经有了运用,但那都是將作院的大工匠才会做的,陈昭身边的都是民夫中找出来的半吊子,只能凑活著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