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所有人都已经停笔,陈昭还是未动。
“看来,陈明远真的是疏於诗赋啊。”
“策问再好有什么用?”
“不知道他是怎么被使君看上的?”
“......”
不断有私语传入在场眾人的耳中,卢耽和宋问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陈隨使,若是实在做不出,那便放弃吧,一直这么拖时间也不是办法。郭琪幸灾乐祸地说道。
陈昭缓缓张开了眼睛,看向郭琪,一丝笑意在陈昭脸上微微浮现,
“兵马使,在下並非故意拖延时间,所作诗文已在昭脑海之中,只不过刚刚想到另外一事,这才分了神,耽搁了时间。”
“既然如此,那边赶紧动笔吧,就差你了。”
“兵马使且慢。”
“又有何事?”
“昭刚刚想到,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今我们西川才士齐聚,所著诗文谁的好,谁的稍逊,总是各有各的道理,很难评定出先后,我建议將所有的诗文上都写上作者名字,並糊上,等眾位官员联合查阅后,定下排名,再进行揭晓。”
在郭琪看来,陈昭此番各种的理由藉口都是在拖延时间,於是就全都答应下来,堵住陈昭所有的退路。
“好,都隨你,快点动笔吧。”
阅卷的官员由卢耽、郭琪、宋问之、王维舟以及其他文官组成。郭琪一介武夫,自然是不会品评诗赋的,而是带了一位幕僚给他提供建议,事先都不知道將要用糊名制度的情况下,总体阅卷也相对公平。
如今藩镇割据,诸多读书人都选择入藩镇幕府,而不是入朝为官,若是在西川推行糊名制度,士以此方数千里爭往归之,西川將会成为文坛匯聚之所,拥有源源不断经世治国的大才。
加上陈昭,共有22份诗卷,不一会儿便评定好了次序,郭琪脸色如常,但是卢耽和王维舟脸色却极为亢奋。
陈昭自然猜到是怎么回事,他所写的那首,虽知道的人不多,但也是传世之作。
即便是忠武韦皋公举办的锦江元夜千灯照,也没有留下什么传世名篇,卢耽足可以此载入史册了。
同为参与者的王维舟也是与有荣焉,也会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这可是任何一位读书人都无法拒绝的。
况且今晚这篇几乎是为歌颂卢耽而量身定作,有此一篇,卢耽定会隨著这首诗一样流芳百世。
而郭琪一介武夫,自然是不懂其中的精妙的。
经过评委的共同商议,此次只揭开前五名的诗作,第五名向后的作品实在是难等大雅之堂,揭开糊名只会徒增笑柄。
郭琪本想將全部糊名揭开,让大家看看陈昭的粗鄙之作,以此打击卢耽的声望,但一旦揭开,惹得那么多沦为笑谈的读书人恼羞成怒,自己也会得不偿失,便没再强求。
排在第五名所著诗句是
“十里长街不夜天,鱼龙舞彻太平年。朱门绣户悬灯彩,市井黎民笑语喧。星作伴,月为筵,春风送暖入诗篇。今宵愿借银火,照得人间岁岁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