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射箭的时候,也有一些魏州本地的军士旁观,但是大多表情很是冷漠。八十步外射中树干,是很不错,但那又如何?魏州有的是人能做到。直到陈诚拿著铁胎弓连射七八箭,这才让魏州军士们动容。

魏州是原先魏博镇的首府,在整个唐朝的后半段,魏博镇可谓是大名鼎鼎。要提起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人们就会对藩镇节度使產生飞扬跋扈、拥兵自重的印象。在眾多藩镇中,又数河朔三镇——幽州镇、成德镇、魏博镇的军事实力最强,割据的时间最长。於是,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就成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典型代表。

762年10月,唐代宗李豫向回紇借兵,以太子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朔方节度使僕固怀恩为副元帅,向史朝义发起了总攻。唐朝和回紇联军很快击败史朝义的军队,收復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並乘胜向河北地区进军。史朝义的將领见唐军势大,遂相继献地投降,薛嵩(薛仁贵的孙子)以相、卫、洺、邢四州,张忠志以恆、赵、深、定、易五州,皆投降唐朝。转过年来,田承嗣以莫州,李怀仙以幽州及周边诸州,亦投降唐朝。史朝义在眾叛亲离的情况下走投无路,自縊身亡,歷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於是宣告结束。

唐代宗论功行赏,任命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后赐军號昭义军;张忠志为恆、赵、深、定、易、冀六州节度使,並赐名李宝臣,又赐军號成德军;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节度使,后赐军號天雄军;李怀仙为幽、平、莫、媯、檀、平、蓟七州节度使,並赐军號卢龙军。

与其说史朝义是唐朝平定的,不如说是唐朝在无力单独、完全消灭叛军的情况下,和史朝义的残余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通过对比可知,第一任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河北藩镇中所占地盘最少,究其原因,田承嗣投降时的实力不如其他三人。

田承嗣和薛嵩、李宝臣、李怀仙都曾是安禄山的部將,其后,四人跟隨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对抗官兵,所建军功甚多。薛嵩官至鄴郡节度使,李宝臣官至恆赵节度使,李怀仙官至幽州节度使,三人很少参加前线的战斗,分別以相州、恆州、幽州为根据地,稳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投降唐朝前便已兵多將广。

田承嗣虽然官至魏州太守,但是长期参与前线的战斗,既没有固定的根据地,也没有精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故而,薛嵩、李宝臣、李怀仙都是被唐朝原地任命为节度使,田承嗣则是先担任郑州刺史,再担任魏博防御使,最后才担任魏博节度使。

唐朝既然无力彻底消灭叛军的残余势力,自然也无力直接管理叛军的残余势力,於是,河北藩镇纷纷擅自署置文武將吏,使贡赋不入朝廷,“虽称籓臣,实非王臣也”。实力最弱的田承嗣为了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採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计户口,重赋敛,歷兵缮甲,使老弱耕,壮者在军”——此举意在大规模扩充士兵,增强魏博镇的军事实力;

二是从军队中“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牙兵)”——此举意在组建亲兵,培养亲信,巩固自己的地位;

三是“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此举意在加强自己对魏博镇政治、军事方面的控制;

四是“户版不籍於天府,税赋不入於朝廷”——此举意在加强自己对魏博镇经济方面的控制。

经过田承嗣的悉心经营,魏博镇遂在短短数年间迅实现崛起,拥有了对抗成德镇、幽州镇、昭义镇和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隨后田承嗣通过一系列的战爭夺取了更多的地盘,並与李宝臣、李正己等在政治上结盟,相约把土地传给子孙,保证了魏博镇周边环境的安全和稳定,从而造就了魏博镇一百五十年的半独立地位。

田承嗣活著的时候,魏博镇的军士们將其看做是神明一般,这人也的確是有勇有谋,但人总要死的。田承嗣死后,他留下的魏博牙兵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多次参与魏博镇內部的兵变、叛乱,他们拥立节度使,罢黜节度使,甚至於杀死节度使,这股势力开始成为决定魏博节度使命运的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