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的赛车调整整体而言是转向不足,但在实际比赛里,进入十号弯以后,故意制造出一些尾部滑动,让车辆更快地完成指向,通过提前踩油门的方式赢得更高的出弯速度?”
正如于贝尔一样,陆之洲也没有藏着掖着,落落大方地分享,“对。我不打算和其他车手比拼弯中节奏,而是刻意牺牲一点中段线性,把刹车点推后、出弯提前踩油门,最后在直线赢得速度,一决胜负。”
于贝尔眉宇微蹙起来,“但是,怎么做到?”
“最后一连串弯角,制动区几乎没有参照点,你这种设定下根本如同冰面开车,刹车点太早牺牲速度、太晚则推头,你怎么寻找刹车点?”
陆之洲拍拍了于贝尔胸口的心脏位置,“直觉。安托万,你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
此前说过,gp3采用统规车,底盘、引擎、轮胎等等全部一致,赛车本身相差无几,但车队实力依旧有着明显差距。
一方面是工程团队,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调校赛车,这是一门学问,同样一辆赛车他们能够运用得更好。
另一方面则是团队合作,一个完整而优秀的数据工程师团队扮演幕后英雄角色,从模拟器训练到赛前策略布局再到现场应变能力全部堪称顶尖,他们拥有更加出色的模拟数据来帮助技术工程师完成设置。
当然,一支顶尖的车手队伍能够取长补短形成良性循环也是关键——
比如,拉塞尔和韩世龙出现心理波动,瓦瑟尔第一时间完成调解和控制。
再比如,“一人调出好车,全队受益”。
换而言之,陆之洲依靠这套参数设置赢得了正赛,数据在队伍内是完全公开的,其他技术工程师和比赛工程师全部可以研究,再根据自己的车手风格调整,如果有必要,他们完全可以采用相同的设置。
正是因为如此,拉塞尔阅读那些数据,完全没有必要偷偷摸摸,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骄傲作祟罢了;于贝尔和陆之洲展开的讨论,稍后一会儿在队伍会议上也会全部摆在台面上展开,这不是秘密。
正赛结束,但art车队却不能休息,工程师团队全部都在开会都在头脑风暴,为明天的冲刺赛准备。
车手也是一样,先是集体会议,具体讨论赛车情况以及比赛战术,回顾整场比赛;而后是单独会议,车手和自己的技术工程师、比赛工程师碰面,详细反馈具体系列,接下来再进入赛车调校环节。
由于周日赛程安排,gp3冲刺赛、f2冲刺赛、f1正赛,依次进行,gp3一大清早就必须率先登场,所以整个团队必须在正赛结束之后加班加点,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整个通宵达旦调校赛车也是常事。
一切,节奏飞快,没有时间沉浸在正赛胜利的喜悦,也没有时间好好消化职业生涯首次亮相的刺激,前一秒才闭上眼睛,后一秒已经坐在车舱里,包围在滚滚热浪之中,准备巴塞罗那周末的最后一跑。
整个视野,截然不同。
今天,正赛排名第八的坎波斯车队拉乌尔-希曼杆位发车,詹泽车队的印度车手阿军-麦尼则第二位发车,两位小车队的车手占据第一排进入聚光灯之下,就看他们能否抓住机会赢得属于自己的时刻了。
毕竟,巴塞罗那赛道超车机会少,主动权是掌握在他们手里的。
而陆之洲呢?
第八位发车,前方大直道密密麻麻全部都是赛车,如同陷入上班高峰期的车阵里,前后左右全面包围,无法动弹。
而且,第八位位于赛道外侧,也就是脏侧,对于轮胎耗损又是一番考验,显然,今天不能采用相同的策略。
才一登场,陆之洲就能够感受到四面八方汹涌而至的灼热目光,堪比万箭穿心,好好地让陆之洲体验了一把众矢之的的滋味。
围场,果然就是战场。
今天第二更。新书期最后一天,真心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谢谢大家!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