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完美走线

在日常生活里开车,下雨、下雪的天气,稍稍不注意,轮胎就会打滑失控,所以雪地驾驶往往需要添加防滑链。

这就是最为常见的轮胎抓地力下降现象。

而在方程式赛车里,这种对抓地力的要求被成倍放大,即使是在干燥的地面上,抓地力依旧是影响赛车速度与稳定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轮胎抓不住地面,时速三百公里的赛车可能就像脱轨的火箭一样失去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每一种赛车轮胎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温度区间,在这个温度下,橡胶和赛道的摩擦力达到最佳状态,车辆的操控性和加速性能也最出色。

如果温度太低,轮胎如同打瞌睡,抓不住地面;如果温度太高,轮胎会迅速老化,甚至起泡脱层,性能也会急剧下滑。

轮胎工作温度的曲线为一个梯形,第一阶段缓缓攀升进入工作温度,第二阶段进入平稳运转的工作区,第三阶段温度过高轮胎开始急剧耗损。

如果依旧不及时更换轮胎,轮胎性能可能断崖式下跌到彻底丧失抓地力。

所以,一名顶尖车手需要学会管理轮胎,寻找轮胎的工作温度、延长轮胎在黄金区间的持续时间。

尤其是当车手进入“推进模式”,轮胎温度会快速飙升,管理失当就会导致轮胎直接进入衰退期。

正是因为如此,比赛开始前、更换轮胎前,可以看到p房里的轮胎全部盖着一层加热毯,和电热毯原理一样,尽可能保证轮胎保持在工作温度区间;正式进入比赛前,还有一圈暖胎圈,车手们不断左右转向,增加摩擦力、提升轮胎温度。

即使如此,在比赛开始后的前几圈,尤其是使用硬胎或者赛道温度较低的时候,轮胎很难进入工作区间。

此时,赛车抓地力不足,车手需要小心控制油门和转向,在有限抓地力中保持节奏,在这样的不确定阶段,才能够窥见车手对赛车的掌控力和敏锐度。

眼前,就是如此。

起跑阶段,四名车手的轮胎都半斤八两,没有完全进入工作温度,尤其是菲奥拉诺赛道只有不到三公里,一圈暖胎远远不够,在欠缺抓地力的情况下,车身都显得有些飘,此时,走线就至关重要了。

啪!

信号灯熄灭的刹那,陆之洲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松离合、踩油门,热血沸腾、全神贯注,完美配合。

轮胎尖叫着抓住地面,红色赛车弹射而出,甚至没有来得及眨眼,陆之洲已经飞快迫近周冠宇的尾巴——

菲奥拉诺赛道的发车区,一号位在右、二号位在左,所以四号位的陆之洲在周冠宇身后发车。

此时,可以明显察觉到周冠宇发车反应速度稍稍慢于陆之洲,以至于陆之洲眼看着就要追尾撞车。

然而,陆之洲非常冷静,眼观六路,正在寻找左右两侧的空间。

第一个弯角是往右的直角弯,所以正常行车线在右侧,赛道比较干净;左侧则积累一些灰尘和杂物,那些琐碎的东西都是可能损坏轮胎、伤害抓地力的干扰,通常来说,选择右侧才是正常的状态。

尤其是比赛开始阶段,轮胎抓地力不足,任何一次方向盘误差或者刹车控制偏差都可能导致打滑。

不过,陆之洲想要走左侧。

的确,左侧存在杂物,但恰恰因为如此,阿姆斯特朗、周冠宇、阿莱西三个人应该都想要抢内侧提前进入弯道,外侧反而会留下空间;陆之洲不准备和他们扎堆,而是依靠走线,从外侧完成超车。

但陆之洲马上注意到了细节——

周冠宇的车头没有往右侧转挤压阿莱西的行车线,而是笔直笔直前行,这意味着……英雄所见略同,周冠宇也准备从左侧外线强行超越阿莱西。

激进,强硬,大胆。

平时看起来软软糯糯的周冠宇,在赛道上却是进攻犀利的车手。

电光火石之间,陆之洲马上意识到,自己和周冠宇走线重复,他的前路被阻挡,要么他和周冠宇撞车同归于尽,要么他紧急刹车轮胎打滑冲出赛道。

也就是千分之一秒的闪光里,陆之洲轻点刹车阶梯式地控制轮胎,车头切向右侧,险之又险地避开周冠宇的尾翼,切入中路,准备从周冠宇和阿莱西之间的空档超越,接下来就看谁的走线更加精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