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绝对车感
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时而宛若优雅芭蕾,时而堪比大河之舞,奔腾的汹涌和轻柔的转身让那一抹红色流光迸发出难以置信的能量,宛若一幅流动的画卷。
不是快,而是稳。
这种“稳”,不是指慢,而是宛若芭蕾般在钢丝绳索之上翩翩起舞的精确感,柔软和流畅、轻盈和澎湃的质感矛盾却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精准的刹车点控制保证入弯恰到好处,下压力丧失的瞬间又总是能够及时轻巧地反打修正车身角度,丝滑出弯。
不滑,不晃。
一连串考验技术、考验刹车和油门的组合弯,一鼓作气地完美通过,没有磕绊没有凝滞也没有突兀。
令人忘记眨眼。
而且,这还是在蒙蒙细雨里,那景象宛若梵高笔下的“星空”一样,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鲜活的。
蒙法蒂尼屏住呼吸,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陆之洲正在感受雨中赛道时刻在变化的抓地力,试图摸索出自己和赛车的上限。
在赛车世界里,人们常常提到“车感”,但具体解释起来,却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持己见,难以准确描述那种模糊的感觉,于是全部归结于灵感、归结于天赋,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
当然,车感的确是一种天赋,尽管后天训练和经验累积也能够增长,但这的确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天赋。
但是,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一种确确实实存在的感受——
对车辆动态的即时感知和精准控制。
在日常生活里,驾驶车辆能够感受到惯性、牵引力、刹车等等动作所带来的车身重量转移,这是正常物理现象,紧急刹车、全速油门、急转弯、猛打方向盘等等,每个操作背后都能够感受到这一点,稍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出事,轻则偏离轨道开进沟里,重则翻车。
而这些重量转移全部需要由轮胎来承受,一旦超出轮胎摩擦力和抓地力的承受范围,车辆平衡被打破,接下来就是事故。
而所谓“车感”,就是准确感受车辆的重量动态转移,并且依靠自己的操作和控制,电光火石之间找回车辆平衡,确保四个轮胎的压力保持平衡,避免在高速行驶状态下,轮胎失去抓地力出现打滑或锁死的情况。
可以这样理解,夜深人静、蒙上眼睛,穿着厚厚的袜子,站在家里湿滑的瓷砖地板上。
一片黑暗,掐灭视觉,无从判断家具的位置、也无法预知瓷砖的打滑情况。
此时,如果身体稍稍倾斜、脚底打滑,瞬间察觉到不对劲,肌肉收紧、调整脚步,即使没有视觉和听觉的帮忙,一样能够找回平衡,这种感知、反应、调整的能力,就是车感。
而对于车手来说,区别在于,脚底下的不是地板、而是轮胎;身体感知的不是家具和瓷砖、而是四个轮胎微妙到毫秒级别的抓地力变化。
那么,具备顶级车感的人,可能只穿一双袜子,感触敏锐;不具备车感的人,则可能穿着五双袜子再加上靴子,通过日常训练、经验累积,熟悉家里的家具位置,并且一点一点地把靴子和袜子脱掉。
具备顶级车感天赋的人,不仅能够准确感知,甚至可以通过风吹草动的空间感提前一步完成判断,在车子打滑之前察觉到不对劲,提前一步收油、轻轻修正方向,把失控边缘的野马拉回来。
在雨天状况里,车身的动态重量转移更加难以预测、轮胎抓地力更加不稳定,考验自然也更加严峻。
在下雨天里,有些人还没有进弯就已经冲出去,有些人却能够如同踩钢丝一样精准游走。
比如,刚刚的陆之洲。
轻盈灵动,丝滑流畅。
对于大多数车手而言,车辆的每一次响应都需要大脑处理、判断、反馈,这些环节是需要时间的。
但对陆之洲而言,一切如同身体的一部分,车身的重量、方向、抓地力变化,甚至是悬挂的反馈,全部都能够清晰传递到神经里,自然而然地做出调整和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