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他变成了阴森苍白的“小白脸”探员,笑容令人不寒而栗,将无良执法者那种冰冷的勒索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不在于他改变了妆容和服饰,”文章强调,“而在于他用什么身份,就能由内而外地展现出与之匹配的核心气质和气场驾驭!”

这叫什么?这叫专业!而且是行业天板级别的专业素养!

文章还着重分析了“总统”对人心和人性的精准拿捏: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攻什么心,每一步都踩在对方最脆弱、最无法抗拒的点上。这同样是行业天板级别的心理掌控力!”

“真的以为被他骗的都是大傻子吗?不,他们只是遇到了一个将骗术升华到艺术的大师级骗子!”

总之,太阳报话里话外都在表示,抛开立场看技术!

先别说他是否跟调查局勾结了,你就看看他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他算不算足以载入骗术史册的豪杰吧!

这篇“技术贴”把一众曾经被骗、现在又带头质疑的媒体噎得够呛。

玛德,好气哦,要是不同意太阳报说的,岂不是说他们都是傻子?

与媒体的愤慨和纠结不同,普通民众对“总统”的崇拜之情,并没有因为“勾结论”而减弱。

甚至可以说,看了太阳报的“技术贴”,大家的崇拜之情更加炽烈了。

因为大家默算了“总统”三次诈骗的所得:第一次至少五十万(分出去一半后),第二次几万,第三次四十万……

就算撇开第三次还要分给调查局一半“赔偿金”,他团队所得有七八十万,四舍五入都可以算百万美元了!

哇!!!

在这个普通工人周薪不过几十美元的年代,无数人的眼睛瞬间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钱符号,仿佛看到了财富自由的终极捷径。

“总统”跟调查局勾结?

倒不是说大家不相信,相反,几乎所有民众都认为这是真的——因为这会是联邦部门干出来的事。

但正如太阳报所说,你换一个人来跟调查局“勾结”,他能次次都表演得如此天衣无缝?能如此精准地把握人心?能创造出如此传奇的戏剧效果?

“总统”,就一个字,神!

这种情绪甚至催生了一种狂热的信徒文化。

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要是‘总统’肯收下我当狗,啊不,当学徒,我踏马跟魔鬼勾结都行!”

“勾结?那叫强强联合!调查局提供平台,‘总统’展现才华,这才是美利坚梦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嗅觉敏锐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们,已经开始悄悄酝酿根据“总统”事迹改编的诈骗题材电影,片名都想好了——《三戏调查局》或者《骗王之王》!

美利坚民众忙着吃瓜,但带英外交官们几乎气炸了!

他们被莫名骚扰了一顿,又是抗议又是持续关注的,结果就这?就这?

调查局不说抓住“总统”给他们损害的名誉一个交代,甚至连个道歉都没有,就用如同儿戏般的“一万美元悬赏”敷衍了事?

但这是美利坚,没人在乎他们有多生气。

于是愤怒的带英外交人员将他们在这出闹剧中的“悲惨遭遇”和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发回给欧洲的各大媒体。

自然的,一系列以“美利坚仍在崩溃”为主题的报道又出现在欧洲各大报刊上。

像《泰晤士报》,用极其刻薄的笔调描述了调查局如何与骗子勾结分赃,如何用可笑悬赏敷行公众,形容美利坚联邦政府是“一伙靠损害集体利益发财的强盗!”

而美利坚人,他们或许在工业上取得了成就,但在精神和道德上,他们仍是一片荒漠。

“钱是他们唯一的信仰,为了钱,他们可以做出任何事,包括把自己国家的执法权威像妓女一样出租。”

“美利坚崩溃论”再添新证据!

这些“严肃”的报道自然不会像太阳报那样,描述“总统”的嗅觉敏锐、技艺高超,于是大部分欧洲民众看到的就是——

一个骗子与执法机构勾结,轻松地从愚蠢的警察、官僚和富商手中骗取巨额财富,然后被美利坚民众奉为偶像!

新大陆遍地黄金,且当地人缺乏基本警惕性!

一时间,无数自诩身手不凡、心怀壮志的欧洲“豪杰”们,纷纷将贪婪而兴奋的目光,投向了那片仿佛流消着牛奶、蜂蜜与美元的新大陆。

……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