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芝加哥对得起豪杰的忠诚
第139章 芝加哥对得起豪杰的忠诚
美利坚人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天天都有大瓜吃。
调查局的“偷袭”喜剧还没落幕,芝加哥的豪杰又来大戏了。
一周抢十五家银行是什么概念?
有媒体煞有介事地算了一笔账:这意味着平均每天需要成功实施2.14次抢劫。
哦不对,应该是每晚上,半天的时间,需要成功实施2次抢劫。
这么说吧,就算银行的金库大门都敞开,让普通人来搬,也很难再这么短的时间内搬空。
(普通民众:是吗,我不信,你让一家银行敞开金库大门,我去搬搬看!)
毫无疑问,小银行被这么一“资产转移”,基本团灭。
有记者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涌入相关城镇深入挖掘,不太意外地发现这遭殃的十五家银行,无一例外,全部宣告破产!
这才只是开始。
中西部,或者说全美的小银行都开始心慌。
不只是慌“局长”和“幸运男爵”精心策划下的抢劫效率,还慌人心惶惶的储户在门口排的长队。
——虽然太阳报说豪杰并没有侵吞普通民众财产的意思,但究竟谁才算“普通民众”,返还又能返还多少呢?
小银行太容易被“光顾”了,还是大银行安全点。
消息传来的当天下午,闻风而动的小镇居民便排起了提取存款的长龙,好几个州的小银行都遭遇了一波小小的挤兑潮,差点要哭着宣布破产了。
“局长”和“幸运男爵”可谓是以一己之力提升了本年度美利坚的银行破产率。
受害最深的中西部各州媒体自然义愤填膺,版面上充满了火药味。
它们再次将矛头指向了信息的源头:“太阳报必须为其不负责任的报道承担后果!它是罪犯的包庇者!我们要求该报立即向执法部门提供‘局长’团伙的所有线索!否则,他们就是同谋!”
当然,最后免不了习惯性地嘲笑一番本地的执法机构,“估计我们的警察局又一次和我们一样,是从太阳报上才详细了解到发生在本州的惊天大案。”
——貌似这些媒体之前转载豪杰榜还挺乐呵的,直到“我真有一头牛”!
但是,这一切在“局长”确认“天数将至”后,又不一样了。
大小银行们几乎要击掌相庆,太好了,大祸害要死了!
大伙回去吧,都回去吧,不要再挤兑了,没人抢银行了!
太阳报忙着核实“退款名单”,还没空解释,有报纸就顺滑地转变了话风——
“我们不能宽恕其罪,但必须承认,这是一位自知时日无多的豪杰,在生命最后阶段迸发出的、最激烈也是最绚烂的燃烧。”
“这是一种不道德的、却无比精彩且震撼人心的谢幕方式。他像一个古典悲剧英雄,在命运的驱赶下,以犯罪的形式,演绎了一场关于存在与消亡的盛大戏剧。”
这种将罪犯浪漫化为悲剧艺术家的论调,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大量城市知识分子和年轻读者的共鸣。
批判的声音依然存在,但一种奇特的“缅怀”情绪开始悄然滋生。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局长”的“十年老粉”。
仿佛一夜之间,这位才活跃了极短时间的“豪杰”,就成了美利坚民间记忆的一部分。
甚至包括受害地区,都有“十年老粉”给报纸读者专栏写信,“是的,‘局长’抢了我们镇上那家小银行,给我们带来了不便。”
“但当我听着收音机里关于他神出鬼没的报道,读着报纸上他那些仿佛在戏弄整个世界的壮举时,我忽然觉得,他的传奇故事照亮了我枯燥琐碎的生活。”
“愿他在天堂安息,愿上帝宽恕他的罪过,也宽恕我们这些被他故事吸引的读者。”
——嗯,这一定是在银行里没有存款的镇民。
但这样的“老粉”还有很多,只要没抢到他们头上,都觉得“局长”他们是一个“劫富”的传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