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太极殿。

辰时正。

李承乾身穿玄色龙袍,高坐在龙椅上。

文武大臣,寇准、王安石等人左右而列。

群臣神情肃穆,站得笔直,紫緋青绿官袍按照品阶而立。

距离李承乾最近的无禄,站在龙椅不远处的台阶上,躬著身子,眼睛低垂著。

李承乾轻轻咳了一声,无禄会意,立即尖著嗓子高声道:“传百济、新罗、高句丽使者进殿......”

下一刻。

鸿臚卿高声唱导:“百济、新罗、高句丽使臣覲见——”

三队使者依序伏拜,以汉礼高呼:“恭祝大唐皇帝陛下圣体安康,万岁千秋!”

其声肃穆,迴荡於殿梁之间。

百济使者率先呈上国书与贡礼。

礼单由鸿臚寺官员高声宣读:

“百济王敬献:良马五十匹、熟铜万斤、白檀香木百斤、百济美姬......”

接著,百济王太子扶余隆族弟扶余忠伏地陈词,声调恳切:

“下国僻处海隅,慕中华文明如仰日月。吾王感念大唐强而仁慈,愿永为大唐东藩,谨守礼制,岁时朝贡。今特献鄙邦微物,乞陛下怜纳。”

李承乾心中不以为意,面上却微微頷首:“百济忠顺,朕所深知。赐百济王紫金鱼袋,尔国可遣子弟入国子监习礼。”

扶余忠闻言,面色一怔,口中说道:“谢陛下圣恩。”

同时,他心中腹誹道:怎么就没有锦缎千匹之类的?我王若闻之,只怕会失望。该如何向我王交代呢?

看著百济的扶余忠退至一边,新罗真智王金舍轮之孙、新罗真平王金伯净的外孙新罗使者金春秋仪態从容,贡礼凸显文治气息:“新罗王敬献: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参茸二百斤、细麻布三千端、海东青二十联、新罗婢一百名……”

金春秋叩首言:

“新罗自真平王始,衣冠礼乐皆效中华。今高句丽屡侵我北境,百济阻我贡道,孤国悬危,唯恃大唐为父兄。愿陛下赐詔调解,更乞颁正朔、赐衣冠,使小国得沐王化。”

李承乾心中一动,目露嘉许:“新罗素称礼仪之邦,朕当遣使申諭海东,止戈息民。赐《礼记》《周易》精注本各百部,允新罗子弟参加科举。”

对於新罗心向唐朝这件事,他早已心知肚明。

而且,在他看来,今后拿下新罗,恐怕也容易得多。

百济、新罗、高句丽三个国家中,也唯有新罗是真的想要尊奉大唐为宗主国,至於其他两个国家各有异心。

近来,从高句丽那边潜伏的锦衣卫传回的消息,百济与高句丽两国似乎约定了什么,不难猜出,他们的目標只能是大唐。

想著这些,李承乾目中余光瞥了一眼百济使者,收回目光后,又看向最后的高句丽使者。

如今渊盖苏文被他关在刑部大牢中,只怕这些使者也弄不清这渊盖苏文去了哪里。

使者正主都不在,真有意思。

句丽使团礼仪虽恭,却隱带倔强。

贡礼侧重军资:“高句丽莫离支(官名)敬献:辽东良弓千张、鑌铁横刀三百柄、人参五百斤、貂皮两千张、战马百匹……高句丽美婢百人......”

渊净土声如洪钟:

“高句丽世守辽东,谨事天子。然近年契丹扰我西境,突厥掠我北疆,兵甲损耗实多。若非大唐扫灭突厥国,高句丽北疆不寧!为两国友好,我王乞大唐开放互市,许购盐铁,亦愿遵大唐旧约,各守疆界,永结盟好。”

殿內气氛微凝。

李承乾淡然道:“辽东本汉四郡地,朕念尔国习俗迥异,许存社稷。然若纵兵侵邻、塞道阻贡,朕当忆前朝旧事,但朕之唐朝,非旧朝可比。望尔国好自为之。至於开放互市一事......朕考虑考虑。”

语中暗指隋煬帝征高句丽之役。

渊净土汗透重衣,唯顿首再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