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二百万石的大名俸禄幕府给不起
这个接待规格,就更要提升。
广州的士绅也是要出席的,不过他们见识也比较多,至少知道洋人都是什么样子。
索洛维约夫这种会作诗,还能提笔写字,能文能武,相貌还不错的洋人,确实也少见。
他们一家在广州又团聚了,甚至还添了一个娃。
说起来,这洋人的娃娃,可要比成年的好看多了。
索洛维约夫虽然经常不在家,但是孩子们教育的很好。
走了一路,这一双儿女的官话说的倒是更溜了。
阮元之前也只是听说,现在见了,也是称奇。
“制台大人,我此次来广州,不似前次,交割以后,就要踏上回国旅途,又要护送王爷往西洋而去,也不过停留几日。”
“前次砺堂与索将军会见,本督尚在湖广任上,一时未曾得见。如今得见,也是三生有幸。”
“制台过谦了。”
互相还礼以后,还是要先办正事。
索洛维约夫能够任免随行官员,于是他派遣了外交部的一位四等文官负责管理广州俄国商馆的事务,由于俄国的文官等级有十四等,四等文官在清朝这边被视为布政使级别,倒还在总督和巡抚之下,没有太多问题。
至于条约当中涉及到的通商问题,阮元之前领受了圣旨,自然也知道情况。
“皇上已有明诏,将军无需忧虑。只是在广州通商,也要按照大清律法行事,莫要做违禁之事,如英夷一般。前番巨舰阻隔于两军间,解斗之事,砺堂与本督俱已知晓,对贵国解斗之参将,以下官兵也有犒赏。”
这事儿小克朗还给索洛维约夫报告过,伙食待遇到了中国人过年的时候,那是一直都给提升的,等到了中国人的二月以后才有些下降。
不过补给管够,日常的接待,很显然中国官员因为皇帝的态度,都很殷勤。
现在正主回来了,阮元提到这些事情,也是在密约的规定之内的。
“只是英夷在天竺有兵将,若其来犯,需要固守各处炮台,海防紧要之处,也要盘查。索郎久历行伍,通晓兵机,不知各处应当如何应对。”
“以某所见,制台加固海防,自然是应对之策。炮台上的各型火炮,若能射程超过英夷巨舰,则彼必不敢单船来犯。若是集结舰队,又携带数千人马,于炮台守备则有不利。”
“本督也是此见,不知英夷之兵,步战如何?”
其实阮元先前也知道些情况,他觉得索洛维约夫能几次击败英夷,肯定也是有破解办法的。
就是还原历史,阮元的第一判断也是,英夷的舰队要是来了,频繁袭扰,海疆必无宁日。
但是他和现在一样,也低估了英国人的陆战水平。
只是区别是,历史上是不知道情况。
现在是因为看到了俄国军舰确实非常强大,英夷一般小船都不敢过于嚣张,而且索洛维约夫还曾经歼灭了近三万英夷。
对于一国军队来说,在阮元看来,大概都算是伤筋动骨的大败了。
因为清军这个构成,野战部队也就西北绿营和关外八旗,以及京营目前还保持战斗力的八旗,关外的蒙古马队,这么几个主要的战斗力量。
一次能出去打仗的,数量也不多。
阮元还是乾隆末年的进士,当时乾隆给他在翰林院点选的时候,是感慨自己八十岁以后还能够得到这样的人才,自然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而且他著述颇丰,对于西洋传来的新奇事物也有好奇心,尤其是望远镜。
他总是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和他在历史学以及考古界的成果一样,总是要有些偏差的。
因此,他低估了英夷步兵的战斗力。
至于索洛维约夫说,英夷的步兵水平也不差,韧性略差于俄军,平日训练是欧洲强度最大,只因为英国佬有的是钱,能够养起来精兵,一队兵没了又框一队兵上去打。
但因为本身的体量,还有“英夷小国,水师虽名将辈出,然步军名将,唯一等公威灵顿一人而已”这种评价,陆军实力肯定在俄国和法国之后。
考虑到普奥那拉跨的表现,卡尔大公又带着老婆孩子去西班牙了,英国在欧洲也能排个陆军第三强国。
想想英国佬占了印度,这tm就是缘分啊。
索洛维约夫也没有想误导阮元的意思,他还是仔细的讲了一遍。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阿姆斯顿爵士,以后都要评价他精明强干。
那可是真的精明强干,在林大人以前,伍秉鉴就因为鸦片的事情被他收拾过,区区一个十三行的暴发户罢了。
但十三行这里,行商总是有这种短时间能够崛起的,但是像叶家那样能全身而退,潘家能让子弟转型科场的,还是少之又少。
阮元自然有的是收拾他们的办法,至于强化海防一点,在索洛维约夫纠正了他的“错误观点”以后,他也愿意俄国人在这里帮忙来整饬海防。
但索洛维约夫这家伙,有个坏毛病,那就是搞防御的时候,总想着固若金汤,因此他提出的守备方案,那都是一整套的。
阮元一年的收入也就两万两银子,还要家里支出,还要给幕僚支出,甚至还要办学,照顾寡妇,在浙江的时候主动掏钱来养育女婴,避免孩子都被溺杀。
别管是官府的钱,还是他自己的钱,开支都非常紧张。
因此索洛维约夫计划的广东海防体系,厦门海防、宁波海防、吴淞口海防
这都是消耗巨大的,甚至最后阮元回头来问的,还是虎门等少数几处地方的炮台加固。
索洛维约夫听了这些,也就提出来了嘉庆已经默许的爱尔兰人迁移计划。
首先,要能把爱尔兰人从英夷那里弄来,他们对英夷有深仇大恨,将来倒是可以用上。
至于广东这边,将来能分到多少潜在的“红夷兵丁”,事情也要索洛维约夫跑去爱尔兰捞人以后才能知晓。
而这些事情过后,阮元更关注的,还是索洛维约夫脖子上的双筒望远镜。
果然是乾嘉学派台柱子,大清国产数学家,孤儿寡母救助者,西洋望远镜深度爱好者,大清国未来的体仁阁大学士,官拜太傅的阮文达公。
而且,他没捞到看热气球升空,对西洋学术倒也有不小的好奇心。
这样下来,索洛维约夫发现,比前面那个不会骂娘希匹但祖籍是奉化的蒋攸铦总督来说,阮制台反而更好说话,甚至聊的尽兴那是无所不谈。(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