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非显性杠杆(3)
第586章 非显性杠杆(3)
“杠杆”两个字,在金融领域是最常出现的一个词;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就是在游戏框架下,用你手里面的10块钱,合理的预支借调不属于你的90块钱,然后拿着这些钱,去获取或者撬动价值100块钱的项目。
当然,如果你成功地赚到了200块钱,你需要为那90块钱支付一笔利息;但如果你输了,那90块钱固然需要记在你账上,借你钱的那些人,也会承担着事实上的损失。
这一切都有个两个前提:
首先,干的事情是能产生足够预期收益的,这些收益是可以抽水的,这才能让人家心甘情愿地加杠杆给你;
其次,你自己是有一定本金的,这才有资格让人家给你加杠杆。
但其实,“杠杆”这两个字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金融领域里,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上,甚至于比金融杠杆出现的时间要久远的多。
有些事情不方便太过于展开,只提三个乍看不怎么关联的点:
………………
【一】
三种常见的杠杆:
1、教育。
假设一个人的原生阶层为5(普通工薪阶层),通过教育体制,考上 985高校,毕业后成为码农,自身阶层的起点便为 6——仅仅通过教育体制这一杠杆(文凭),他便提升了一个阶层。
如果他参加工作了后,并不是整日里埋头写代码,而是一边向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学习公司项目组怎么运营的,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去分析自己所在的行业未来的趋势和下一个风口会是什么,并且坚持抽出时间来跟自己同为985毕业的校友、特别是前辈校友去小聚,混圈子,再时不时地问候探望一下自己的老师,那么很有可能在几年以后,抓住了某个机遇乘势而起的他,阶层上升到了7或者8
这便是教育对其社会实力的一种放大。
当然,那些未运作这一杠杆,或者运作失败的人,阶层依然停留在6,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重新下滑到5也不一定。
2、流量。
倘若一个人仅仅在工地搬砖,那么,他运用体商,只是从事经典意义上的劳动。
但倘若他将自己搬砖的过程拍摄成视频,凭借情商进行表演,并在某手某音上发布,再通过智商进行一番运营呢?不排除他会成为一名网红。
在此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这一社会机制,他显然运用了杠杆,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不再是搬砖的所得,而是运用了互联网这一杠杆的收益。
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粗浅的例子,在不同领域里,流量的类型不同,影响因子高的sci论文、创新性经济学理论模型、杂志上发表文章、各种个人荣誉及其职称、媒体曝光度、出书、个人ip打造,统统可以算作是流量。
3、人际资源。
这个就无需展开了,只不过跟前文提到的一样,除非你是aids三途径中的其中一员,否则要想构筑自己的人际资源,首先你得有最起码的利用价值才可以。
………………
【二】
在看待和应对事物的思路上,最起码这个社会的基层、中层、中高层是截然不同的。
社会基层主要依靠体验来应对世界,所以,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在生存链条上,都散发着浓厚的“体商”气息。
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结构,诸多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实体概念,如山、树、石头、“一颗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主要适应于运作实体性的事物——比如在工地搬砖,比如在办公室写代码,比如送几个外卖。
他们的发力方式,是身体+心理=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微观的社会结构。
简单来说,他们所获取的社会实力,主要都是通过消耗体力、脑力、心力劳动所换来的,挣的皆是血汗钱——也就是所谓的“务实”。
你不能说他们傻,不会利用杠杆,或者没考虑过给自己加杠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傻子,如果能有杠杆可借,能有靠谱的杠杆可借,他们会不想着借?
无它,之所以只能靠着老实干活这种“直接交换”的方式来在社会上存续,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可以借助的杠杆而已。
要知道,杠杆的本质,是形成一个放大系数,而“运作杠杆”,至少需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机制、一种关系、一种运作能力。
这是体商所无法触及的领域;它至少需要你有一个可以被别人看得上的筹码,一个参与放大过程的介质和机会,以及智商、情商的双商参与……光这几点要求,就筛掉了九成五的普罗大众。
所以,对于基层大众来说,“内在实力”=“社会实力”。
但对于已经有了最起码本钱的中层来说,哪怕是属于社会中层守门员的“普通有钱人”,他也有这个交换筹码去办事托关系、运作人脉、投入某位大佬门下、借钱买房、让子女进入 985高校、利用流量、凭借经营主体兑换收益、依附于某个人脉网络、进入一个能够享受制度或时代红利的行业……这些都是在利用杠杆、加杠杆或运作杠杆。
简单来说,到达中层,他们的存续方式主要是依附于某个圈层网络,从而获得加杠杆的资格,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智商和情商来应对世界。
所以你会见到那些普通人眼中的有钱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去贷款批量买房、贷款开办公司、吸引投资、炒股、理财、购买基金,甚至利用平台包装自己,“整合”各类资源,追求各种头衔。
他们所面对的世界,从已经微观社会结构转变为中观社会结构,因此,对于世界的理解,也从实体概念转变为机制、功能概念。
这使得中层对世界的发力方式如下:头脑+心理=世界。
一个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的事实是,社会实力越强,结构越复杂,越抽象。
所以中层虽然也加了杠杆,但在心智上更适应“实体+机制+功能”的概念,还没有伸出多长的格商的“手”,去操控一个复杂的结构。
所以,从中层到中上层是一道坎。
形象地进行比较,中层和中上层的区别,有点类似于一个小目标先生所说的“什么清华北大”和“胆子大”的区别。
“清华北大”,能够适应于玩转各类工作,熟悉单位的各种运作机制。
“胆子大”,则需要把控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结构,它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当然,“胆子大”的前提,是你要有这个四两拨千斤的本钱,以及在相应的圈层网络里,有着说话或者被重点利用的资格。
…………………………
【三】
前文曾经讨论过含权量公式,即:
职q(职级含权量)=【s(实际权利支配力)+c(财务支配力)】/z(职级)。
也粗略地表述了“职务含权量挖掘和拓展公式”即:
e(职务含权拓展量)=y(经验常数)xr(辐射系数)xp(个人挖掘能力)
其中r=e的z次方,用于限制e的值范围。
简单来说,就如同imc(整合营销)里面的媒体传播概念一样,哪怕你自己一个人的职位含权量并不是很高,但只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提拔和发掘出足够的小弟,这些分散在小弟职位上的职权加在一起,集中在你身上的综合权重就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量……甚至只要你有着足够的挖掘能力的话,你甚至可以用叠床被屋的方式,硬生生把你抬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从而踏足更高的职级。
当然,如果扩大一下辐射范围,如果不是仅仅针对你的下级,而是面向其余的平级甚至是上级,只要你能做到足够的“利他”……不管是直接利他或者是间接利他,都可以调动起别人的资源(可以参照42/43章的内容)。
多余的,就不方便再展开了。
所以明白了吧,只要你有资格,并且会利用杠杆,1公斤的力气可以打出10公斤的效果来,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只差着一个级别甚至是半个级别,对方却很容易给你营造出一种难以招架压力的原因——你的真实力量可能是0.8,比起人家只低了0.2,但架不住人家可以借用10倍杠杆,但你只能借用5倍杠杆啊,两者一相乘,最终传导出来的力量数值差距大了去了;
但对应的,其实如果你也能借助同倍系数的杠杆,又或者有能力去解构对方的杠杆系数,你还真的未必怕他——10:4的差距固然大的令人绝望,但是10:8,或者是1:0.8的差距,却真的不会形成碾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