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漏斗式引擎(1)

亚运会结束后,除了帝都和广州之外,德州大抵是吃到最多流量红利的城市了,因此即便市里面始终没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打算,但德州却在事实上逐渐变成了一个准二线的旅游城市。

说它是准二线,是因为德州这边的自然景观着实有些拿不出手,基本上全靠大华商业示范区的商业综合体,以及整个城市越来越有个性的人文环境撑着,因此在亚运会结束后,这边的宜游时节,月均旅游人次始终在100~120万人次这个区间波动。

按理说,这個数字放在后世简直看都不能看。即便是放在当下,在国内的一众旅游城市里,排名也绝对在四五十名以后,别说准二线了,就连准三线都未必够得上。

可问题是,对如今德州情况有所了解的人,却绝对不会怀疑这是一个新兴的准二线旅游城市,甚至在业内人看来,说“准二线”都是在侮辱这座从去年开始便大放异彩的城市,即便不考虑以后的发展潜力,德州都应该把那个“准”字摘掉,并且将其视为中游稍稍偏上的二线旅游城市才对!

无它。

虽然德州每个月的到地旅游人次并不算多,但质量却高的可怕。

根据非官方统计,这每个月100~120万人次的旅游群体里,

大约有15%是因为好奇而过来涨涨眼界的省内游客;

大约有55%是因为之前的宣传而过来一睹风采的省外游客;

0.5%是省外各单位派过来的研学考察团;

5%是来自国外,尤其是日韩地区的普通游客和商务考察团;

大约20%是来自省内外的商务群体;

剩下的那4.5%,则是因为其它缘故过来旅游的各式人群。

这是个非常吓人的数据。

重点不在于其它,而是在那个“20%是来自省内外的商务群体”这一栏上。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dz市每个月都要接待大约20~24万人次的商务人群!

在这个年代,“商务人群”意味着单位干部、业务员、小老板,绝对算得上是最有消费力,也是最最敢消费的群体之一。

20~24万人次,哪怕是按照最保守的计算方式,那也是三万以上的真实人数,别说德州只是一个刚刚升级,总人数不过数十万的地级市了,哪怕是人口数百万的一线大城市,那也是活生生地喂了一口丰腴无比的肥肉到嘴边!

当然,德州不是东莞,没有那么多令人喜闻乐见的高档服务项目;碍于国情也不会如同澳门和当下的版纳一样有着那些一掷千金的场所。

所以,德州能吸引那么多商务人群前来,自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原因。

……………………

“你们齐鲁这边的可够快的啊,这还没到五月份呢,太阳就开始毒起来了。”

赵老从兜里摸出一方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然后笑呵呵地对着高庆峰说到。

距离上次跟杨默私下里接触已经过去了三天时间,按理说情况了解清楚了后,两人便可以打道回府了……最起码赵老是如此。

只不过赵老明显被杨默的那套强村公司模式勾起了兴趣,很想仔细实地探究一番;而负责调查“城产基金公司大范围突击审计本地企业”一事的高庆峰又需要走一走程序,因此便借着这机会一起留了下来。

只不过很明显,杨默的那三个故事对于高庆峰的触动也很大,因此对于调查评估此次事件的积极性也并不大,除了每天费一定时间去那些受害企业里实地走访调查之外,更多的时间,却竟然是跟赵老一起在市里面走走逛逛,然后交流一下心得了。

“赵老,这两年齐鲁这边的气候是一年比一年热,泉城那边都被叫做新四大火炉了,德州这边距离泉城不远,比别的地方热的更早些,也正常。”

高庆峰出于形象考虑,没有接过自己秘书递过来的扇子,也是从兜里摸出手帕擦了擦汗之后,笑呵呵地应答着,语气里却多了一丝担忧。

齐鲁素来以四季分明而闻名,所以任何气候上的反常,都值得引人警惕。

眼下才是四月中旬,气温就开始突破三十度了,那到了到了夏季后,老天爷定然会给你整些幺蛾子。

齐鲁是农业大省,希望不要出现大面子干旱才好啊!

高庆峰如此想到。

赵老见状,呵呵一笑,旋即随意指了指前方某处:“这才几个月,德州的变化挺大的啊,天这么热,小高,咱先去歇歇凉,照顾照顾人家摊老板的生意,然后跟人家唠唠嗑,你觉得怎么样?”

高庆峰顺着赵老指着的方向看去,却是一个看样子刚开没多久的冷饮棚,当下点了点头,欣然同意。

深入群众乃是调研和了解情况的传统方法,他自然不会有任何意见。

一行人分作几波,陆陆续续地走进冷饮棚,高庆峰这才发现这个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临时棚子跟自己印象中的不太一样。

首先是棚子本身。

印象中,像这种路边的棚子,要么是靠着居民房的屋檐斜搭下来的草竹结构,要么就是用几根杆子敲进土里支棱起来的布棚或者塑料棚。

而眼前的棚子虽然也是常见的防水布料,但里面的框架却是由一根根一看就知道是可以伸缩收拢的一体化钢架组成的。

“哟,老板,您这棚子挺特别的啊,从哪儿淘来的好东西?”

一身短袖的赵老如同一个常见的退休老头一样,笑呵呵地跟着老板打了声招呼。

跟绝大部分德州男人一样,年近五十的老板也是个三棍子打不出一声屁来的闷骚男,闻言只是有些别扭地挠了挠脑袋,吭哧了几声:“不是淘来的,是默默百炒的店长推荐买的,据说是齐河县安头乡那边的企业在大华公司的建议下生产出来的新式遮阳棚……贵是稍微贵了一点,但质量还是挺好的,拾掇起来也挺方便,一拉一踩,就能整捆拉走,不亏。”

高庆峰瞅了瞅宛如伞架结构的棚顶,轻轻点了点头。

城管并不是后世独有,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如今,不管是为了市容市貌,还是出于一些管理上的考虑,许多地段是不允许占道经营的……或者说是不允许你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把路边的地段变成你自己的固定地盘;这乍看上去是便利了百姓小商贩,实际上却是损害了更多人的利益。

所以,这种简单几下就能迅速拾掇好的遮阳棚,好处显而易见,应用场景也更广。

嗯……

小小一些改动,却是蕴含着无数商机啊,要是后续的改进和推广工作跟上来的话,光这个棚子,就是个极为不容小觑的大生意啊!

啧啧,要不说各地都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大华公司能到他们那边落户去呢,这脑子,当真是好使!

高庆峰如此想着,转而打量起棚子里面来,却发现了更多的不同。

既然棚子外面挂着“冷饮棚”的招牌,那这里自然是以冷饮售卖为主,但这家棚子里除了六个体型大上几号的保温桶之外,竟然没有当下常见的箱式冷饮机(就是八九十年代在电影院门口常见的那种饮料机)

于是高庆峰顿时惊讶了起来:“老板,这怎么没有冷饮机?就靠着那几个保温桶,只怕是卖不到下午,里面的饮料都全温了吧?”

老板再度挠了挠脑袋:“那自然不能全靠保温桶,不过冷饮机那玩意,贵的要死不说,关键是……我这没电线啊,就算买了也用不了啊!”

说完,却是一拍胸脯:“不过你放心,咱德州人做生意,主打的就是一个童叟无欺,要是敢挂着冷饮棚的名字卖温噗噗的饮料给你们,用不着你们掀摊子,街道市场监督点的同志明天就会过来把我的摊子收了……几位,喝点什么,尽管点就是!”

街道市场监督点?

听到这个似是而非,决然不可能在体制序列里的名称,高庆峰有些懵逼,然后怀着满肚子的疑问,在老板的推荐下,点了一杯据说可以消暑生津的翠衣凉茶,又帮赵老点了一杯宁心安神的菖蒲茶。

随着默华牌八宝茶行销全国,如今的德州,在商业一街的影响下,已然成为北方最大的药茶饮品生产地和消费地,因此但凡到了德州,伱不喝上一杯真材实料熬煮的药茶,就等于白来……故而如今的德州,走不了一百米就能看到一家药茶饮品店,诸如当下非常流行的洋可乐等饮料,反倒是没多少人主动问津。

高庆峰这边一点完,就见老板麻溜地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个干净的啤酒杯一样的玩意,却是倒转过来,将底下的塞子直接拔下来。

这是干什么?

高庆峰更懵了,他第一次见到底下有塞的啤酒杯,更加不明白这老板是在干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