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桓瑾,目前能控制的地方只有太极殿。

毕竟是皇帝,李如愿虽然掌控朝政,但有些事毕竟不能做的太过分,还是给皇帝留了些体面,让他当个人形图章。

诛杀四贼的詔书他不肯用璽,其实本质上是对李如愿的反抗。

但李煦带著甲士过来说几句不咸不淡的话他就放弃抵抗了,本质上是因为內心深处是一个怯懦的灵魂。

此后,他也认清了形势,开始配合。

建鄴城也全面开始恢復商业、生產以及娱乐,而大將军府主导下的也开始对建鄴的中军进行重建和整编。

关於外镇,李如愿也做了如下调整任命。

雍州刺史琅琊王桓璘入京担任散骑常侍,镇西將军沈穆之接任雍州刺史一职。

吴郡太守王士超为少府,太守由沈穆之的兄弟沈重接任。

合州刺史鄱阳王桓经调任广州刺史,江州刺史桓綺调任西豫州刺史,西豫州刺史谢盎调任江州刺史...

荆州刺史、西道大都督燕王桓璋和徐州刺史东道大都督东海王桓玠,扬州刺史镇东將军萧恪,这三个最重要,也是最为紧要的外镇却没有任何动作。

徐州的东海王桓玠是李如愿的亲家,坐拥重兵却在这次李如愿清君侧的过程之中冷眼旁观,本身就是最大的表態。

至於燕王桓璋,都督荆、雍、湘等九州军事,治所又在江陵,是建鄴的上游,所以李如愿没有对荆州轻举妄动,而是打算先稳定住局势再处理荆州的问题。

唯一让人感到意外的就是扬州刺史萧恪也没有挪窝,这其中也並非没有缘故。

早在台城陷落,吴王桓纲带著詔书解散勤王大军之后,李如愿收到了萧恪的亲笔信,表示年节过后会让长子萧鞅过来建鄴拜见。

而萧鞅也果然在上元节后,从广陵来到了建鄴。

朱雀渡,萧鞅穿著一袭白衣,披著白色狐裘,走下渡船,正见到前来迎接他的队伍。

一人身著褐色官袍,带笼冠,玄色披风,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严整,肃穆冷峻,正是李如愿之子李峻。

旁边的一人则顶盔摜甲,按剑而立,威武雄毅,姿貌魁伟,正是刘絳刘大红。

刘絳的身高跟李峻相仿,但因为带来头盔,上面的翎羽高耸,显得整个人更为高大魁梧。

萧鞅看到两人,缓步上前,不卑不亢抱拳道:“兰陵萧鞅,见过二位將军。”

刘絳这边则还在心里感嘆这位萧郎是真么特帅啊!这一刻剑眉英目有了具象化,玉树临风,气宇轩昂,这些形容词刘絳真的想全都安在眼前这个贵公子身上。

李峻心里为眼前这位萧郎气度所惊嘆,也抱拳还礼道:“久闻萧郎大名,在下李峻,这是我弟刘絳,是我父义子。”

刘絳听到李峻介绍自己也抱拳点头示意,但面上还是保持著肃容。

萧鞅闻言微笑道:“原来是两位將军当面,失礼了,久闻李將军勇名,徐州之战將军策马万眾之中,生擒北赵大將,此乃世间壮举...”

李峻听到之后被人夸讚之后,原本十分严肃的面容也浮现一丝笑意,对曰:“萧郎谬讚。”

但脸色是十分得意的。

刘絳看了一旁义兄的脸色就知道这趟活算是干砸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