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面露难色。

他不愿提这些过往之事。

曹丕看出陈群的不愿,知道陈群是担心提到刘备,会让自己生出猜忌之心。

但他岂是小肚鸡肠之人?

何况这事都过去这么久了,刘备也都死了,他岂能去跟一个死人较劲?

曹丕宽心道:“长文,你我推心置腹,朕岂会在意这些?”

“但说无妨。”

“朕也想听听,刘玄德究竟是何等人物,能让我父这么忌惮,还是白手起家,就创下了这么一番基业。”

见状。

陈群脸色变了变,只得无奈点头道:“臣遵令。”

“臣跟刘玄德接触时间不长,加上过去这么多年,臣也不敢保证,刘玄德还是不是跟当初一样,陛下姑且一听即可。”

“刘玄德此人颇有才具。”

“尤其在用人上,不拘一格,凡是来投之人,大多都会予以任用,且用人不重出身、门第,哪怕是大字不识之人,刘备若是看顺眼,也会予以重任。”

“这就导致刘备的属官,大多良莠不齐,不仅品德堪忧,还妒贤嫉能,不懂礼贤下士,而这种却往往还身居要位。”

“在刘玄德在时,尚能齐心协力。”

“一旦刘玄德去世,这些人的劣性,就会没了压制,底层人得势后,普遍不会认为这是刘玄德的功劳,只认为是自己过往怀才不遇,蜀国由此生乱是极有可能的。”

“此外这些没出身、门第的人,身上从始至终都带著,底层人的市侩、狭隘,但因沾了官位,便心高气傲,不肯轻易屈服於人,却又极好顏面,因而往往不会轻易背信弃义。”

“然一旦背弃,便是彻底翻脸。”

“若蜀国国內有高威望、能服眾之人,他们倒是能保持团结一致,维持蜀国稳定,若是无这般人物,蜀国只怕会內爭严重,以如今蜀国的现状,困於局势,恐短时难以平息內訌。”

“若有长志之人,通晓天下局势,知晓蜀国困顿,前途昏暗,决意弃暗投明,也的確有可能发生的。”

“但具体如何,臣不敢妄言。”

曹丕目光一亮。

这岂不说明竹片上內容为真?

蒋济眉头一皱,质疑道:“诸葛亮呢?此人能力出眾,又在蜀国多年,朝野內外威望都很高,又被刘备委以重任,难道不能平息刘备病逝后的內部纷乱?”

司马懿道:“恐还真不行。”

“诸葛亮从过往来看,只善內政,並不通晓军事,在军中的威望不够,而且其本身就出自荆州,在处理荆州事务上,註定要束手束脚,然而若不能保持强力態度,就难以稳控局势。”

“换言之。”

“诸葛亮本身就是此次动乱的源头。”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蒋济点头。

他倒也赞成这个说法。

诸葛亮德才兼备,这一点天下皆知。

但也正因这个『德行』,限制了诸葛亮不能做独断专行之事,但现在蜀国又急需一人来独断专行,这就导致蜀国陷入了一个既尷尬又难堪的局面。

再则。

司马懿说的也在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