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坯子,用灌汤包死面面团就行。
梅干菜,这是麻烦郑阿姨单独去买的一小罐,温水泡软后,洗净切碎。跟猪油渣和到一块,酱油、猪油搅拌均匀。
秘制配料,白粥米浆、桂蜂蜜。几乎也是店里现成的。
制作工具当初是用的铁皮桶,碳烤。
但这俩东西现在都不好找,而且也不好保证安全。
陈舟依照老韩的改良建议,换成了电饼铛。
饼坯子拉长,呈牛舌状。上面先刷层米浆,再铺梅干菜猪油渣馅料,边缘留手指宽度,零星撒盐。
这就是肉沫烤饼的雏形了。
直接贴上饼铛。单面干烤。
此时可以看到,在高温下,馅料中冒起细密的油泡,油脂慢慢浸到梅干菜当中。
饼皮则稍稍收紧,散发出烘焙的麦香。
直到边缘翘起。这时候,再把肉馅那面贴到饼铛上。
油脂和少许水分,滴落在饼铛表面。
有“刺啦”一声轻响。
“三次翻面六次转圈”,灵活掌握,使其均匀受热。
等快要烤出来的时候,沿着饼的边缘,刷上一圈蜂蜜水。
利用余温把蜂蜜焦化成琥珀色的镶边。
夹出来,这就算齐活。
陈舟专注在肉沫烤饼上,一抬头,发现厨房前面围了小一圈人。
小师妹、郑姨自然不用说,还有隔壁烟酒店的孟老哥。
陈舟笑道:“来得正好,省得去叫你了。”
前一阵老孟把店铺买下来,还邀请陈舟三口包括店里的员工一块去饭店坐了坐。
老哥现在荣升社区食堂的新品鉴定官。
他多少有点责任感在身上,所以还问了问陈舟这道新品的来历。
“肉沫烤饼。昨天跟一个老师傅干活,他教给我的,二三十年前化工厂那边有个大爷在街边卖据说当时生意还挺火。”
“嘶,原来如此,还挺香哈。”
品鉴官因为要了解一下,所以得忍一会儿流口水。
两位员工品尝过后。
一一送上好评。
孟达,因为看过几遍早餐华夏,接过肉沫烤饼后细嚼慢咽,稍微评价了几句:
“油渣酥脆,饼皮弹韧,咸甜焦香在舌尖相继绽放。虽然没有上世纪的铁皮桶和炭火,但依稀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味道。”
陈舟不禁给他竖起大拇指:“专业。”
社区食堂的包子,在本地是有点知名度的,顾客们过来,当然主吃包子。
但孟达老哥的评价实在有些让人好奇。
以至于此时店内为数不多的几位顾客,纷纷表示:
“老板,我们也想尝尝。”
陈舟:“做的不多,大伙一人分一个吧。”
店里现在的品类有几种干的,几种稀的,无论是备餐还是顾客用餐,都处于刚刚好的状态。
再往上添可能不太合适。
但平常熬猪油确实会剩下来点猪油渣。
这肉沫烤饼跟烀饼一样,也不走量,就当充分利用食材。
就是这死面饼,放凉点,可能口感偏硬,得趁热吃。
改用半发面,放在透气的纸袋里,适合外带。
如果包进包子的话,油渣接触水分会失去酥脆的口感,软囊囊的吃着肯定发腻。那就得调整用量,补充点肉馅进去。
从老的风味小吃中找寻灵感。
结合不同需求,做出适当调整。这就是陈舟的烹饪乐趣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