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假言惑帝 重进生忧

当回府换好官服后,赵德秀就在传旨内侍的引领下,一路从皇城外来到了万岁殿中。

进入万岁殿后,赵德秀察觉到殿内已有几位大臣。

赵德秀的目光从赵普等人的身上划过,最后落在了赵光义的身上。

近段时日为庆祝大胜,开封城内封赏诏书连连。

在大赏群僚之际,赵匡胤对宗室的封赏亦正式进行。

“赵光义为东海郡侯,赵光美为天水郡侯。”

从这一封赏足以看出,赵光美是嫡出。

因赵匡胤称帝以来,为巩固新朝政权,更为扭转五代风气,对礼法是很看重的。

嫡庶有别,是不会同时封爵的。

至于后世有流传,赵光美是妾室所生,那是赵光义的抹黑。

无独有偶,历史上对赵德芳的嫡出身份,赵光义亦特意保持模糊态度。

这人品.

在赵德秀目光扫视时,殿内众臣的目光亦落在了赵德秀身上。

众臣对着赵德秀行完礼后,有的在原地站着,有的就迎上前来。

“太原王,淮南李重进叛了。”

赵普率先对赵德秀说道。

等赵普说完后,吕余庆咳嗽了几声,亦接着说道:

“李重进趁夏末反叛,真是用心险恶。”

夏末秋初,向来是两淮地区通过大运河向开封城运输粮食的旺季。

两位重臣提醒的关键信息,让赵德秀思考起来。

相比于两位重臣的担忧,赵德秀却轻松道:

“无妨。

李重进若早些起兵,与李筠南北共进,那才是国之大患。

今李筠败北,李重进独木难支,难成气候。”

赵德秀宽抚的言语,让赵普及吕余庆二人脸上担忧消散了一些。

若是以往赵德秀说这番话,很多人会觉得他不知天高地厚。

然今非昔比。

今日的赵德秀,已有几分成为朝臣依靠的资格。

相比于李重进,当下赵德秀更关心吕余庆的身体。

吕余庆现为开封府尹,若他一旦故去,开封府尹这一职就空出来了。

对开封府尹这一职,赵德秀是没多大兴趣的。

然没兴趣归没兴趣,安插一些心腹在开封府中还是必要的。

在赵德秀思考这一点时,又有几位大臣来到了殿中。

待所有大臣都到齐后,随着内侍官王继恩的一声高呼,殿内大臣纷纷按位分顺序站立。

赵德秀当之无愧的,站在了众臣之首。

等众臣站立完毕后,赵匡胤来到了殿中的御座上坐下。

一坐下,赵匡胤就赶忙说道:

“淮南反叛,诸卿以为当如何对之。”

李重进的反叛,并未让赵匡胤感到担忧或惧怕,他就是单纯的烦躁。

本来归朝后,新政及封赏的事就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百忙之中,李重进还要横插一脚,真是如苍蝇般令人烦躁。

赵匡胤此话一出,代表着对“淮南之叛”的庙算开始了。

《孙子兵法》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先前李筠之叛时,亦是有过庙算的,然那时赵德秀尚无资格参加。

现在赵德秀不止要参加,还要作为首位发言。

见赵匡胤将目光投来,赵德秀举笏出身道:

“李重进手握淮南七州,虽兵精粮足,然这一战,惟忧李重进与南唐联盟。”

赵德秀刚说第一句话,就让殿内众臣频频点头。

自周世宗对禁军改革以来,天下单一藩镇的力量,已无法威胁到中央的安全。

然天下尚未一统,单一藩镇力量不可怕,要是他们联络外敌,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赵德秀话音刚落,赵匡胤就点头道:

“太原王所言有理。

那依你之见,朕当如何应对呢?”

在赵匡胤的询问下,赵德秀接着说道:

“年初大宋甫建,陛下就曾派出使者前往江宁府,向南唐国主李璟递送国书,让他向天下昭示为我大宋藩属国。

然至今,李璟尚未有所回复。

臣以为,不如遣使前往江宁谴责李璟,并探南唐国内虚实。”

当年周世宗在位时,三征淮南把南唐打的哭爹喊娘,不得已下,李璟只能悲催的去帝号,自称南唐国主,并成为大周的藩属国。

今大宋承袭周统,从法理上来说,大宋就应当是南唐新的宗主国。

赵德秀的建议一出,赵匡胤便转而问诸卿道:

“汝等以为太原王所言如何?”

赵匡胤此话一出,众臣先是面面相觑了一下。

这庙算,都快成你俩父子算了。

尽管心中有此看法,然赵德秀所言的确在理,众臣自然不会有异议。

“臣等附议。”

见众臣中都无反对的,赵匡胤便开口道:

“出使一事,就交由太原王全权办理。”

等商讨完淮南叛乱的潜在威胁后,是时候商讨下具体的出兵事宜了。

“李重进之乱,何人愿领兵平之?”

历史上李重进叛乱,是赵匡胤亲征的。

而时移世易,有一好大儿后,赵匡胤就能抽出全部精力放在新政一事上了。

赵匡胤话音刚落,众臣就都开始耳观鼻,鼻观心。

能参与庙算的朝臣,哪一位不是人精。

从赵匡胤对赵德秀的种种安排,众臣不难猜出,赵匡胤是想模仿唐初的故事。

皇帝居内统筹全局,宗室居外征伐天下,共同稳固住大宋天下。

既知这一心意,明知赵匡胤是走流程问问,谁人会主动去争那主帅之位?

让众臣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还是有人的。

正当众臣默然,赵匡胤要直接点帅时,一直沉默的赵光义突然来到殿中:

“臣愿领兵前往!”

赵光义这话一出,先不提众臣反应如何,赵德秀是瞬间直接扭头看向了他。

车神,别闹。

在众臣惊讶的同时,赵匡胤的眉头亦皱了起来。

然到底是自小疼爱到大的弟弟,赵匡胤并未直接否定赵光义。

“今日议事,先到这处。

东海郡侯留下。”

赵匡胤此话一出,众臣都纷纷退散去。

赵德秀在离去前,则是深深的看了赵光义一眼。

待殿内只剩下兄弟二人后,一道不解的声音从御座上传出:

“为何突然想领兵出征?

新政将始,朕需要你留京协助。”

赵匡胤自幼看着赵光义长大,他对赵光义的感情是深厚的。

加之赵光义素有才干,在赵匡胤心中,当下赵光义的重要程度仅次于赵德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