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联盟第一战,插兄弟两刀!
第356章 联盟第一战,插兄弟两刀!
“曹安民。”
见荀攸提及曹安民,曹操越发头疼,自己前段时间才刚说曹安民窃取了情报回来,並且將计就计,试探了群臣人心,也確实诈出了几个通袁之贼。
此番有功而无名,无端扣下杀害曹安民,恐失人心。
但就这么放他回去,也觉得不妥。
曹操揉了揉越发作痛的额角,看向荀攸。
“公达既提此事,必有良策教我。
今何不试言之?”
荀攸拱手称是,答之曰:“此番曹安民主动献上袁术谋划,已彰忠心,虽袁术之谋还有后招,但此非曹安民所能知者,故也怨不得他。
与其扣下曹安民,来日袁术再遣旁人出使,不若放曹安民回去,继续臥薪尝胆,以知根底。”
曹操略一蹙眉,显然荀攸也知晓了曹安民的性子,来了曹营出卖袁营,回了袁营出卖曹营。
但一来曹安民来后,备受监视,回去以后,就算想出卖也不知道多少曹营情报。
二来,曹安民此人知根知底,如有机会,还能继续利用他配合己方,將计就计。
倘使没了曹安民,袁术今后换一个不熟悉的人,担任这联络出使的任务,反而还不知能否相信,更不知如何防备,远不如曹安民这张明牌容易掌控。
曹操頷首,但仍未鬆口,这些理由只能让他考虑是否放曹安民回去的利弊,但要他当即答应,却是不足。
荀攸见状,继续为之道来。
“今当以袁治袁,以袁术之道还治袁术之身。
攸观丞相日夜操劳,为曹营內贼之事弹精竭虑,苦不堪言。
然,丞相劳之,袁术何能不劳?丞相疑之,袁术亦復疑之矣。
今可同样让曹安民回去后给袁营送信,袁营之中有夏侯渊、夏侯惇、李典等人,身居高位,执掌大军。
窃以攸私心揣之,彼等未必真心降袁,或可以丞相书信说之,多陈昔年患难之情,创业之艰,几位將军復念丞相之情,犹未可知。
哪怕攸所料有差,几位將军真心投袁,袁术又岂知彼等真心,焉能不防?
而几位將军又岂知袁术知道他们忠心?如此猜疑成链,君臣离心,或为我军之机。
就算曹安民入了袁营,便將一切出卖,也无所谓,或者说,正可以出卖这些信件,作为曹安民回袁营保命的投名状。
若吾等復刻袁术之阳谋,还施於袁术,他又如何应对?
届时这些通曹书信,便是如鯁在喉,给袁术埋下猜忌疑心的种子,也好给我军可乘之机。”
曹操惊异之!
曹操想到自己当下的处境,越想越觉得荀攸这个计策有理。
不能只我一个人有吃不完的苦!
將袁术的阳谋,还施给袁术,何其精妙?
若袁术也没有解决办法,必將沦落到和自己同样的苦恼境地。
而倘使袁术有解决办法,那就很好了!直接借鑑学习一下,当下的困局自可迎刃而解。
虽说以如今袁曹之间的攻守形势,若也发三百封信,说什么袁营之人皆通曹,必不能信。
但他完全可以贵精不贵多,若只是寄几封的话。
袁术那边的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等人,可都是自己曾经最心腹的大將。
若在信中共敘旧情,晓之以理,这十数载恩义尚在,何愁袁术不疑?
而只要离间了袁术君臣,往小了说,可使袁术不再信任夏侯惇等人,不敢再让他们担当重任,等於削弱了袁军战力。
往大了说,万一能让袁术和夏侯惇等人离心离德,此辕关一战,或还有转机。
而己方在整个计划中,所需要付出的不过是杀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曹安民,以及几封书信罢了口无论成与不成,付出的这点代价,根本不痛不痒。
什么?就连曹安民也是袁术送来的使者?那更没事了!
反正曹安民继续留在曹营,也为了掩盖他通袁而得帮他“臥薪尝胆”正名,令曹操见之就烦。
再者曹安民下回说不定还得再来出卖袁术,算是个可重复利用人材。
曹操微微頷首,遂言之。
“公达此计甚妙。
袁术麾下多有投降之人,本相疑之,袁术何不疑之?”
他还就不信了,难道袁术对夏侯悍等人,心底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疑心猜忌?
此计若成,必教袁营君臣离间,使袁术满心猜忌,和自己一般无二,谁也別想好过。
他说著,便吩咐荀攸下去安排,转头继续处理桌案之上,那堆积如山的公务军情。
荀攸道了声“唯!”
未几,曹安民返回袁营,入见袁术。
大帐之中,文武左右而列,注视著归来的曹安民。
曹安民当场伏匐地上,將曹操也藏了一眾通曹书信之事出卖。
袁术闻而笑之。
“黔驴技穷也!
朕对诸位將军之信任,岂受书信所疑?”
言罢即刻命人,查出书信若干,別说內容了,连分別是寄给谁的都不看,当场焚之。
群臣遂称袁术以为:“圣君!”
只有夏侯惇、夏侯渊等人互相对视一眼,心中苦笑。
信任?疑心?
袁术对他们何需这种东西?
出行则大將护卫隨行,言语则生死性命不由人。
汉王从来就没信任过他们,完全把他们当俘虏的敌將来用,对从未信任的人,又何谈疑心猜忌?
至於说曹操之所以不能效仿,是因为曹操那里有通袁可能的人太多了,派人去盯著,说不定被盯的那个不是通袁贼,反而被派去盯人的那个才是通袁贼。
何况监察的事情闹大了,也容易人心惶惶,离心离德。
反观袁营之中,截然相反。
因为袁术大势將成,袁营之臣大多对此信心十足,就等著打下洛阳,加官进爵,同享富贵呢,这时候就算污这些人通曹,也没多少人信。
因此只要以大量的袁营之人,光明正大盯住夏侯惇他们几个降臣,也不怕他们还能翻起什么浪,足以保证袁营安稳,高枕而无忧。
这便是袁营、曹营双方的基本国情不同,而导致的计策不適应性,曹操以自身的猜忌疑心,度袁术之青天云水,岂能计成?
轻易处置了曹操夹带私货送来的书信,在群臣的恭维声中,袁术这才询问曹安民此去曹营的详细情报。
曹安民也不负眾望,拥有十分灵活的阵营底线,其身在曹营心在曹,到了袁营系汉王。
就如同他在袁营时,袁术会对他有所防备,使他去了曹营,除了早就安排好的情报以外,其实也接触不到重要机密可以出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