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坡是一道东高西低的缓坡,从东往西,是一片不大的小平原。

站在坡顶的衙岭,正好居高临下,能俯视战场。

然而,五里坡前的平地几乎全被前方的魏军占据,征蜀军虽占据高位,却根本施展不开。

“昭幼,郭使君果然派兵回援了,我还担心只有我们一军行动,会寡不敌眾呢!”

司马昭鬆了口气。

南沟河谷战后,征蜀军消耗掉两个辅兵曲队用来弥补战损。

虽然还保持著满编十个曲队的编制,但以区区五千人要救人数在自己十倍以上的曹爽主力,司马昭始终很忐忑。

现在有郭淮在前面顶著,压力自然轻鬆了许多。

“子上,你看见没?”曹皑却越过前方魏军,指向更远处的蜀兵。

郭淮的雍州军被西南北三线包围,但三线的蜀兵兵力分配和阵型部署都不一样。

对方是个老手。

在曹真的手札中,阵型被拆解为广(正面)和深(纵深)两个变量。

广,是一只军队能展开的最大有效攻击面的广度。

而深,则代表这只军队可以投入的后备力量以及抗打击能力的深度。

北线蜀兵人数最少,一字排开只有六个曲队,连预备队都没有。把兵力的广度发挥到极限,而毫无纵深,一看就是嚇唬人的,

南线蜀兵人数稍多,一字排开的六个曲队后方还有三个曲队的预备队。这三个预备曲队就是南线蜀军的深度。

这种布置一眼就看出南线被蜀军寄予了攻击的希望。

而西线蜀军光是第一线就足足有九个曲队之多。

以每个標准曲队五百人计算,也至少在四千五百人以上。

这还只是第一线。

西线蜀军足足有三列阵线之多。

这个时代可没有无线wifi卫星电话,更没有无人机可供侦察。

通常来说,位於相同海拔的两军对垒,都只能看到对方的第一线兵力布置。

那第一线之后呢?

对方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十几个方阵,谁知道对方主力是配置在左侧还是右侧,还是中军?

还是说,根本就没有第二线?

即便看出来主力在左翼,那是从左到右梯次减少的斜线型布置,还是all in左侧,集中成一个拳头?

在这个没有无人机的时代,谁都不知道,只能猜。

曹皑唯一庆幸的是己方正好居於高位,居高临下,把西、南、北三线的蜀军底裤都看了个透。

“三六九...三六九...”

司马昭也掰著手指头数道,“西线蜀兵一共三线,每线都是九曲,一共二十七曲,也就是一万三千五百人。”

算术倒是挺好。

然而曹皑说的却不是这个。

“各线蜀兵的阵型不同!”

曹皑指著北线蜀兵道,“北线蜀兵阵型左右尖,前后窄而密,应是圆阵。”

“蜀兵南线全部披铁甲,布置成三角型的阵列,这是锐阵!”曹皑又指向南线,面色凝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