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扩建这样的大型工程,首先要通过资格预审。

竞標公司需要提供近三年的財务报表、同类工程业绩证明、技术人员资质证书等一系列材料。

这些东西翰海都不具备,只能想办法借用其他公司的资质。

通过资格预审后,才能进入正式投標阶段。

投標文件里除了標书,还要有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工期计划、质量保证措施等。

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文件,都需要从外面请专家来做。

最关键的是工程量清单的报价。

报价太高会失去竞爭力,报价太低可能无法保证利润。

而且还要考虑其他竞標公司的报价策略。

项民风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这是翰海最大的劣势。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流程。

在这些流程之外,还有更复杂的因素要考虑。

比如开评標过程中的打分导向,专家评委的选择倾向,以及其他竞標公司的背景关係。

最重要的是时间,从资格预审到最终定標,通常需要两到三个月。

而按照王海的说法,公司等不了那么久。

这意味著他们不仅要想办法拿到工程,还需要想办法加快进度,在某些环节上做些“技术处理”。

对於第一次参与这种事情的杨鸣来说,他完全是一窍不通,为了能够儘快进入状態,他每天都泡在办公室里,桌上堆满了各类招投標书籍。

这天下午,杨鸣又带著新淘来的一把紫砂壶去了袁主任家。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登门了。

袁主任看到杨鸣,脸上依然带著和煦的笑容,將他请进书房。

“主任,这把壶是清代末期的老紫泥,您看……”

袁主任接过紫砂壶,手指轻轻抚过壶身,很是满意:“这段时间让你费心了。”

“主任您说的哪里话。”

袁主任笑了笑,示意对方坐,然后说起了一个故事:“小杨啊,我们老家有个农民,种了一辈子地。有年他看到邻居家种梨树挣了钱,就想也种。可他那块地是祖辈传下来种水稻的,土质不適合种梨树。”

袁主任停下来,给杨鸣倒了杯茶,继续说道:“那农民不信邪,硬是把水稻地改成了果园。结果呢,梨树长得不好,水稻也毁了。后来好几年都没收成,最后不得不卖地还债。”

他把玩著手中的紫砂壶,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啊,不是什么活都能立马上手的。这把壶是好壶,就像民风公司,干了十多年工程,在咱们这边也是非常成熟的建筑公司。”

杨鸣心里一沉,却依然保持著微笑:“主任说得是。”

“年轻人要有闯劲,但也得懂得审时度势。”袁主任站起身,走到书架前,拿出一本线装古籍,“这本书,里面讲了个故事。说是有个年轻將领,看到老將军领著大军去打仗,就也想带兵打仗。他的叔父就告诉他:『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打一样的仗,要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

袁主任把古籍放回书架,背对著杨鸣说:“纳市这两年要搞旅游开发,以后机会多的是。工程这种事,讲究个根基。就像这把紫砂壶,看著容易,要真正做好,没个十年八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