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块小小的不起眼的晶片,其內部拥有眾多的金属导线,这些金属导线被安置在按照设计好的线路蚀刻出来的微小凹槽里。而这些金属导线並不是一次性成型的,想要实现晶片的眾多功能,又儘可能缩小晶片的尺寸,设计师如同设计高楼一般,將这些金属导线分为了八十一层!每一层的金属导线注入,都要经歷一次涂胶、镀膜、光刻,蚀刻,离子注入,去胶,超纯水清洗的步骤,直到八十一次之后,一整张晶圆的晶片才算是大功告成。

这就是为什么一块晶片需要三个月才能製造完成的原因。

作为人类歷史以来最为精密的產业,人类凭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將晶片的製造精简、细化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水平,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晶片成品,其內部金属导线的尺寸甚至不到头髮丝的千分之一,就连一颗肉眼不可见的微粒都是其数倍大小。

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生產时间都已经是目前的极致。

而王烁,硬生生的在前方已经没有路的情况下,又重新走出一条路,並著手將这条路变为现实!

十五天!

这个事件说出去被其他公司的晶片工程师们听到了,能惊掉一地的下巴,王烁会被捧上半导体工业的神坛!

对此何尘光满满的都是羡慕。

他同样不想度过庸庸碌碌的一生,更不想临走时留不下任何足以让人记住的东西。

他想像王总那样,即便不能被称为行业之父,被浓墨重彩的记载在半导体行业的歷史中也足以瞑目。

站在门口半晌,身后传来脚步声,何尘光转头望去,一名中年人带著几人快步而来。

“余总。”

何尘光打了声招呼,见怪不怪。

自从生產线全面运转后,他们只向华能公司运送过一批样片,剩下的时候都是华能公司自己派人来取,似乎已经等的急不可耐。

就连余同光也亲自来过几回。

“何总。”

余同光也笑著打了声招呼,向著门內瞅了瞅,问道:“还没下线?”

何尘光被自己的老上司叫的多少有些不习惯,闻言说道:“快好了。”

如同脉动生產线,晶片生產线只要动起来,度过了之前漫长的十五天等待周期后,就会进入源源不断的连续生產环节,每时每刻都会有被处理好的晶圆片从光刻机里取出来送入蚀刻机,余同光问的,其实是已经经过封装被打包好的晶片数量是否已经满足一个基数。

余同光微微点头:“今天能交给我们多少?”

何尘光默默在心里算了算,回答道:“十万片。”

“十万片?”

余同光略有些欣喜,这个数量已经比之前多出了近两万片。

由王烁设计,眾智鹏程公司製造的光刻机其实是个万家货,供货商来自华夏全国各地,虽然按照王烁的统一標准进行要求了,而且核心部件是王烁在自己的研发中心自行加工製作出来的,但依然未能达到设计中的理想水平。

目前这三台光刻机,每小时只能处理大概60-70片晶圆,按照每个晶圆直径300mm,切割晶片数量230片计算,理论上每天大概能生產345000张晶片。

但这只是理论上。

事实上,由於晶片工厂的建设还没有完全完成,匹配设施没有完全到位,再加上要和旁边的施工错开时间,儘量避免在震动较大的时候生產等因素,每天能有一半时间生產就不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