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清道光年间的禁书,石刻本,有眉批,有点逗,一看就是李翰祥自己的手笔。

另有三五本,皆为歷代风月名著,皆为禁书之列,此刻,就明晃晃、亮光光的摆在姜先生的案头。

想想还是旧社会对读书人宽容,这种书,搁在后世几十年,估计连审核都过不去陈春年翻了十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这种繁体、竖排的书籍,对读者很不友好,尤其像他这种半文盲厨子,更是看一会儿就眼晴发胀,根本看不下去。

“您二位先聊著,我得过去看看博览会啥情况了。”

陈春年打一声招呼出门,先在自家菜园里,摘了一大堆瓜果,用一个尿素袋子提著,

就松松垮垮向博览园而去。

说是没他什么事了。

可是,终究是他自己折腾的一场大型农耕文化博览会,不时时刻刻的瞅一眼,他终究还是放心不下。

“来来来,吃瓜果。”

“这是我妈我媳妇她们自己种的,尝尝,原汁原味的瓜果香甜。”

“孟县长,来,吃个西红柿。”

在两百多米长的展区转一圈,一尿素袋子瓜果就没了。

陈春年叠好尿素袋子捏手里,又去其他地方转一圈,跟那些在附近摆摊设点的红寧人打一圈招呼。

卖滷味小吃的,卖凉粉的,卖小面的,卖餛飩的,卖包子咸菜的,卖烤肉的———嘘,

一眼看过去,清一色的红翔技校毕业生。

那些哈怂见了『陈校长”,一个个的眉开眼笑,招呼著让陈春年坐下吃一口了再去忙。

陈春年也不客气,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的走过去,隨手品尝一小口,夸奖几句。

或者,对卫生、食品口味或经营细节,隨口点评,隨口鼓励,宛如一个慈眉善目的大哥哥。

反正就很让人舒坦。

陈春年自己更舒坦,这一场博览会计划开5天,这帮哈怂,估摸著能大赚一笔屁儿~~!

里啪啦,咚咕隆咚呛呛呛!

突然,博览园正北方向的大门口,骤然响起一片二踢脚、大地红和鞭炮声,紧接著,

锣鼓喧天,红旗招展。

原本就热闹的博览会现场,自然一下子就变得更加热闹了。

“,又来新的代表团了?”

“哇,来了好多车。”

“看看看,那几辆卡车上拉的啥玩意儿?黄的,白的,红的、好像是麵包车?”

“我知道,那车老牛逼了,名叫天津大发,一辆8万8,哎哟,老牛逼了,臥槽!”

陈春年也伸长了脖子向那边看,心下嘀咕:『长安城供销社的人来了?

『牛逼啊,竟然连天津大发都能搞到,而且,还拉到红寧县来卖,这手笔真特么的大。』

其他红寧人可能不清楚,眼下的天津大发麵包车可是真正的紧俏货,除了北平城、沪上等超级大都市的计程车行业,有政策支持,才能最先买到一批这玩意儿。

其他地方的人想买,光有钱还不行。

因为,天津大发麵包车,是中日合资的一款『亲民车”,直到1987年前后才会实现量產。

那傢伙,一开始就被抢疯了。

上一辈子,陈春年、张大元、罗小虎几个哈怂还真就动过倒卖麵包车的心思,切切实实打听过,还趴火车跑了一趟天津卫。

结果到地儿一看,好吧,他们这种穷逼小三算个屁,南市旅馆一带,涌来了几千號人,一个个用麻袋装钱,到处寻门路买车。

一辆出厂价2万8的微型麵包车,愣是给炒作成了5万到8万8。

而且,还特么的一车难求—

一个恍惚,长安城供销社的车队就开进了博览园,零零总总的车辆,最少有三十辆。

除了大家刚开始发现的几车天津大发。

陈春年发现,这帮孙子还带来了十几车工业品和日杂百货,像什么自行车、电视机、

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以及各种小商品、日用百货。

不一会儿工夫,他们就自行在一片空地上搭了两排货架,一看就轻车熟路。

紧接著,便出现了让陈春年大跌眼镜的一幕一在一个简易舞台上,一男一女快步上来,先“喂喂餵”试了几下音响喇叭,逼逼叨叻说几句。

然后,便有一堆衬衫、喇叭裤、高马尾的二尾(yi)子货登台,载歌载舞,屁股扭扭脖子扭扭。

其中一个不辨雌雄的二货,还扯开了嗓子,开始唱1985年最火爆的流行金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陈春年看得目瞪口呆:“臥槽,长安城供销社搞的物资交流会,都玩这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