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聊骚

“爸,妈,你们要注意身体,家里有什么事一定要给我打电话。”

陈虹拉著父母的手恋恋不捨。

孩子大了终究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而父母则永远掛念著远方的孩子。

“知道了,你也要好好的,別让家里担心。”

相比情感內敛的陈爸爸,一开始给人一种很强势的感觉的陈妈妈更为感性,拉著女儿的手不停地嘱咐,然后又看向赵坤道:“小赵啊,这次辛苦你了,也劳烦你爸妈这么远,工作这么忙还要跑一趟。我们家陈虹脾气好,性格也好,从小就乖巧懂事,以后万一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还请你多担待。”

经过这次考察,老两口对赵坤这位名声显赫的大导演女婿还是相当满意的,除了来自赵坤父母的尊重之外,还有就是赵坤在香港买的那套价值3000多万港幣的別墅,写的是赵坤和陈虹两人的名字。

俗话说:好稻好,没有实质性的保证更好。

92年的3000万在普通人眼里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陈虹的名字写在上面,相当於就是给了陈虹1500万。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的话,那还不得创下江西的彩礼纪录啊!

未来江西的彩礼节节高,那里面一定会有赵坤的一份功劳。

就冲这点,二老彻底相信赵坤是有诚意的,就算暂时还不结婚,至少女儿的保障有了赵坤不想把离別的气氛搞得过於沉重,笑眯眯道:“哎,叔叔阿姨,请二老放心,陈虹现在就是我的领导,我绝对是服从命令听指挥。”

中国文化中长久以来都有一种“唯成功论”,就好比后世一些企业家往往会被包装成一种励志、勤俭、务实、具有创造性的道德模范和社会楷模。

殊不知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一家企业能够杀出重围,往往伴隨著各种不为人知的”

呢,不好太直白,反正懂的都懂的。

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成功的人,或者说在某个领域取得一点成绩的人,往往都会高高在上,令人仰望的那种。

应该说现在的赵坤绝对有这种资格。

但赵坤在陈爸陈妈面前表现出来的永远都是那种阳光大男孩的形象,包括这段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陪著二老到处游玩,饱览祖国首都的壮丽美景,成功地贏得了二老的好感,甚至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而带来这一切的都是源自於自己的女儿。

都说爱屋及乌,这样的女婿夫復何求,当真是放心,称心和安心。

目送著列车缓缓启动,陈虹拼命挥手,不知不觉眼眶红了。

接下来的日子,赵坤忙著做《甜蜜蜜》的后期,陈虹作为製片人也积极参与到《京城人在纽约》的后期製作。

关於剪辑,赵坤还没有自大到亲力亲为。老规矩依旧请傅正义老爷子出马。

如今早已今非昔比,赵坤也不再抠抠索索,出手很大方,常常都是一万两万的红包。

老爷子也乐得屁顛屁顛,常常拉著自己的徒弟一起干。

儘管內地和香港的人工成本差距很大,赵坤从来不会因为內地的人工成本低去刻意压榨,某些关键节点的工作,比如摄影、灯光、服装设计和剪辑,他一向都坚持同工同酬一视同仁。

这倒不是赵坤要有意显摆、张扬,相反而是觉得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来到这个时代,赵坤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別看当下香港电影市场非常火热,各种电影人才层出不穷,但细究就会发现,其实无论是演员演技、导演的水平,包括眾多幕后主创的技术水平其实都是不如大陆这边。

但到了后世,香港电影式微,而內地市场起来,你就会发现在这种技术类的岗位上,香港的工作人员不论在技术还是工作態度上往往比內地的工作人员要更加出色。

说到底就是在最后一批原先体制內电影製片厂的老师傅们退出歷史舞台后便后继无人了。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可能就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到进入新世纪的前十年,这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內地电影的没落。

很多从业人员因此而改行或者拍电视剧去了。

然后內地市场起来了,而那帮子原先拍电视剧的带著徒弟以拍电视剧的水准来拍电影,难怪经常会连个光都不会打。

上辈子习惯了在电脑上剪辑的赵坤刚来那会儿对这种手工的剪辑很不適应,但渐渐的他却迷上了这种手工的,近乎原始的剪辑技术,感觉这种用剪刀剪出来的画面仿佛更加有生命力。

好在这段时间里,姜闻那边没再出啥么蛾子。许是上次见识过赵坤的打样之后,让他感到了危机感。

很简单,因为赵坤真的有能力接手他这部片子,甚至还会比他拍的更好。

这人一旦有危机感才会真正冷静下来审视自己,此时姜闻的心態大概就像是后世一部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吗?”

“真的吗,丽君姐真的答应帮我们专门录一版?”

赵坤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不免十分惊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