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相逢於微末
下午,青影厂放映室。
银幕上滚动著字幕,隨即灯光亮起。
“哗哗哗!”
“好,小帅,非常棒!”
如今这一版的《冬春的日子》要远比那部只有75分钟的黑白片製作精良,而且近一百分钟的片长,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整。
用句行內话来形容那就是该填的坑都填满了。
王晓帅同样很激动,这部电影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不仅仅是一部处女作,更像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从开始构思这个故事,到完成剧本,筹备,拍摄,以及后期製作,这一路经歷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一时间他感觉自己的鼻子一阵阵发酸,眼眶也湿润了。
正是因为自己经歷过,让他对赵坤有了新的认识,那种感激、钦佩和崇拜的感觉油然而生。
“坤导,谢谢—.”声音都变得硬咽了。
赵坤也是颇有感触地拍拍他的肩膀,道:“都是自家兄弟,啥也別说了。”
继而看著王晓帅那期盼的目光,笑道:“放心吧,你这个时间点刚刚好,回头我就跟那边的选片人联繫,应该问题不大。”
原时空中《冬春的日子》就入围过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单元,只不过反响一般,也没有拿到奖。
后来被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和义大利陶尔米纳电影节的选片人看中,之后又接连参加了这两个以鼓励新锐导演而闻名的电影节,就是有点像咱们后世的first青年电影展。
然后《冬春的日子》接连斩获塞萨洛尼基电影节的最高奖一一金亚歷山大奖和陶尔米纳的最佳导演奖。
王晓师这个名字这才算在国际上被打响,或者说让国际独立电影节圈知道有这么一位中国的青年导演。
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其他独立电影节的青睞,比如他的第二部作品就受到了来自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的资助,並在这个电影节上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其实后来包括楼燁、张元、贾科长在內的国內所谓第六代的导演有很多都受到了国际上各种形式的赞助。
也许是单纯欣赏他们的才华,通过赞助来鼓励第三世界青年电影人的电影艺术创作。
也许並不单纯,至於这种形式的赞助到底隱藏著什么,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楼燁同样也很激动,只不过激动中透著羡慕。
他们这一拨北电导演系85级,毕业已经三年多了,眼瞅著一个个都有了自己的作品。
当然像赵坤这种独角兽就不提了,人家早已是妥妥的国际大导演了,只能仰望。
但自己呢,除了给人当副导演打下手,就是拍拍gg和音乐电视,至今未曾尝到独立执导一部电影的机会。
赵坤注意到了楼燁的神情。
说起来,他上辈子最喜欢的导演就是楼燁和程耳。应该说程耳就是跟著楼燁的路子走的。
相比贾科长將镜头瞄向落后的农村,楼燁更多是描述一个六零后男人眼中的城市。而且在技法上要远比贾科长高超。
不过相比程耳的妥协和鸡贼,楼燁这傢伙是执的。
他可能更像是如今赵坤占据的这具身体的本尊,独立、內向、不妥协,有自己的坚持。
赵坤看到楼燁眼中的羡慕,但他不会像对王晓帅一样主动去帮忙,因为这种人是不容易被掌控的,就適合野蛮生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