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为牵线搭桥的人也可以蹭一顿好的。

只是没想到堂堂国际大导演,赵坤竟然这么接地气。

不过他的反应很快,连忙道:“我们请客,肯定得我们请客,我这就去订位子。”

冯晓刚知道这家涮肉小馆,那里也算是北电学生改善伙食的一个据点,生意一直不错,如果不提前预订,晚上还真不一定有空座。

“行,那我就不客气了。”

参加完夏纳电影节后,赵坤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待著,好久没有吃到正宗的京城涮肉了,还真有点想。

另外,作为项目部的负责人小霍就住在黄亭子路上的一家宾馆里,主打一个方便。

冯晓刚得到確切答覆之后就急匆匆地走了,忙著去通知正在等消息的郑小龙,还得去涮肉小馆订位子。

这货这两年也挣了不少钱,之前弄了一辆二手的拉达尼瓦,一款老毛子產的小臥车。

拍完《霸王別姬》后,他拿到了不少报酬,加上得了金棕櫚奖之后,赵坤又给他包了一个不小的红包,刚刚换了一辆崭新的夏利。

“导演,您真的要投资他们这部电视剧啊?”上车后,小霍好奇地问道。

中午吃饭的时候,赵坤就跟她说起过这件事,並且向她打听了一些情况。

其实小霍对《京城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也並不太了解,主要信息也是来自於冯晓刚,如此看来这傢伙一早就把主意打到赵坤身上,各种弯弯绕绕还挺多。

不过赵坤並不在意,將心比心,像冯晓刚这种没啥背景的小人物想要办成一件事,可不得处心积虑,刻刻小心。

“我也就是听小刚这么一说,具体还得看看才能知道。不过电视剧在未来肯定是很有前景的。”

小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现在大陆电影不景气,就跟七十年代的香港差不多,大家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电视。”

她在京城待的时间长了,也了解到这边不少这边的真实情况。

说到底都是没钱闹的,看电影需要钱,而且现在的国產电影越来越不好看。而隨著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变的热门起来。

像之前《渴望》播出的时候,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简直不可想像。

赵坤看她明明只有二十出头,偏偏还做出一副老成的样子,不由笑道:“七十年代?

你才多大呀!”

小霍不禁脸一红,急急道:“人家已经上小学了好不好!”

其实小霍说的並不准確,七十年代香港不但电视剧產业发达,电影市场同样很火热,原因很简单,香港电视台也是要收费的,就跟几年后大陆都要收有限电视费一样。加上香港的经济发展不错,还有版权保护,才会出现电影和电视剧都繁荣的局面。

比如2010年以后的中国大陆也是如此。

两人还没到青影厂的项目部办公室,冯晓刚就把电话打到赵坤的大哥大上,约好了六点钟在涮肉小馆碰头。

时间尚早,赵坤打算回学校转一圈,找一下老班长王睿,问他有没有空,晚上一起去吃涮肉。

刚走到办公楼下,就听到后面有人叫:“赵,赵老师!”

声音有些颤抖,且透著激动。

赵坤回头一瞧,就见三个男生,一个高高大大,面相憨厚老成;一个长相滑稽猥琐,髮际线堪忧;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中间的那个留著当下时髦蘑菇头的师气青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