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认真的一箭
殿外的冻雨还在下著,关中温暖骤降,冻得猝不及防,东宫的菜种得早,也不知会不会冻坏了菜苗。
李承乾喝下一口热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看向一旁,“於詹事?”
于志寧连忙回道:“殿下有何吩咐?”
李承乾先是摆了摆袖子,一手放在膝盖上,目光打量著武士彠,道:“现在朝中要告老还乡,大概是个什么样的章程?”
“回殿下,按照官阶,若寻常侍郎以下,吏部批覆便可以,倘若侍郎以上则要陛下批覆。”
李承乾笑了笑,道:“应国公,为何不去驪山向孤的父皇告老辞官。”
“臣……”武士彠欲言又止。
与去年相比,如今太子殿下表现出来的谈吐越发强势。
当初还是那位谦逊的太子,平易近人。
徐孝德坐在太子身边,全神贯注,不敢疏忽殿下的半句话。
这位太子殿下,这一年成长得未免太快,言语间已有了威严。
“应国公不用拘谨。”李承乾嘆道:“今年,告老还乡的官吏太多了。”
于志寧,徐孝德,武士彠三人皆是沉默。
就是因高士廉为首,虞世南,王珪等人一步步退出朝堂,正值权力的更替阶段。
如今这个朝堂,权力交接还是很顺利,舅舅平稳过渡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
房玄龄掌僕射之位,主持朝政手握大权。
当年跟隨父皇的秦王府旧人,一个个闪亮登场。
老人们也一个接著一个离开。
徐孝德递上一份奏章,道:“殿下,这是应国公这些年的行状。”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老徐,潼关的水位如何了?”
“回殿下,稍有起伏,可依旧比往年低了一尺。”
言罢,见殿下也没打开奏章,而是放在一旁没打算当场看,徐孝德只能蹙眉低著头。
大风还在呼呼吹著,可以听到冻雨沙沙落在地面的动静。
李承乾抬头又看武士彠,缓缓道:“应国公,不是孤不答应您告老,此事还要与房相他们商议,还望您不要著急。”
“喏。”武士彠躬身行礼,“老臣先告退了。”
看他转身就要离开,李承乾又道:“徐长史,送送应国公。”
等徐孝德与武士彠一起离开,于志寧低声道:“殿下,其实徐长史一直是个热心肠的人,自从应国公来长安,已为他奔波多日。”
李承乾看著徐孝德的奏章,都是这些年武士彠在中原奔波的种种事跡,武德八年调任扬州,武德九年调任豫州,又是出任利州,再是调任荆州。
大半个中原自南向北,都快被他走遍了。
其实武士彠算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在大唐能臣人才辈出的年代,贞观一朝群星闪耀,大唐的人才都快变得不值钱了。
武士彠也在房玄龄,岑文本,或是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人的光辉下淹没。
再者说武家是商贾出身,当年为了资助涇阳起兵的皇爷爷,几乎是用尽了家產。
光凭武士彠与皇爷爷的交情又能如何?
可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父皇
如果父皇还看当年交情,用还人情的方式补偿他们,兑现当年的许诺,这朝堂早就乱得不成样子。
就如当年的关陇门阀支持皇爷爷起兵,当年的承诺都是皇爷爷给的。
现在呢?
父皇即位之后,根本不搭理他们关陇门阀。
当年情面,哪有社稷重要。
李承乾看完了奏章,低声道:“以往武家都是经商的,他们现在还经商吗?”
于志寧回道:“不再经商了,应国公前来告老也有缘由,他的家眷都在并州,而现在他的身边只带著一个小女儿,多半是回乡心切。”
李承乾吃著茶叶蛋,也给于志寧一颗,“於詹事?”
于志寧刚剥了蛋壳,还没吃,只好又將剥了壳的茶叶蛋放入碗中,端坐著道:“殿下请讲。”
“你这些天一直都在中书省办事。”
于志寧道:“正是。”
“来年科举的事准备如何了?”
“回殿下,在来年六月便能开科举,今年休沐之后,房相会主持將布告传下去,告知中原各县。”
李承乾盘算了一番,要等休沐后让各县张贴布告,前前后后的时间还挺紧张的。
于志寧拿起剥好的茶叶蛋,咬下一口仔细品尝著美味。
“科举的会糊名吗?”
“糊名?”于志寧嘴里还嚼著茶叶蛋,好奇道:“糊名是何意思?”
李承乾比划了一番,又解释了一番。
于志寧大致会意,頷首道:“为何要在卷上糊名?”
“若有人看到名字籍贯,徇私了该如何是好?”
于志寧將吃了半颗的茶叶蛋放入碗中,皱眉思量道:“既然是朝中主持科举,自然是公正的,登科及第亦是看各家文章,若糊名,是朝堂不信任士子,还是士子不信朝堂,这可不是君子之道。”
“於詹事,平时读圣贤书多吗?”
于志寧道:“已很久没看了。”
“那孤再问你。”李承乾放低声音道:“假如,孤是说假如,往后的科举成了考官的敛財之道,真有人徇私又该如何?”
于志寧神色中多了几分惧色,缓缓道:“会死很多人的。”
科举制度还处於一个起步的阶段,制度需要完善。
再者说在隋朝以前,中原的选官制度所用的是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是地方乡绅或是大族来评价一个人的资质。
这种看身份,看出身,甚至看父辈身份,家世来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与才学的选官制度。
竟然延续了数百年?
也就有了之后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搞笑情况。
上品官吏中没有出身贫寒的人。
往下的人才中,却没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
世家大族能够成为延续数百年,甚至左右皇权,都是这帮混帐害的。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
世家的垄断就是学得好,不如生得好,主打一个任性一个认命。
科举要开了,李唐的社稷要和世家叫板了,估计又要死不少人。
于志寧低声道:“开科举也就罢了,看朝中官吏任用几成世家子弟,若一概不用世家子弟,那些人多半又会痛骂陛下。”
李承乾道:“怎么?我们开科举还要看他们脸色?”
听殿下这么说,于志寧欲言又止。
“呵呵,孤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世道了。”李承乾摇头笑著
等殿外冻雨稍稍停歇的时候,于志寧才离开东宫。
李承乾独自坐在殿內,这个于志寧没有否定糊名的必要性,只是答应了会给中书省递交奏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