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无题

类似的话马皇后已经说过好几次,所以朱元璋并不觉得意外。

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开始认真思考她的话。

刘伯温的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说大是因为他确实献上了很多有用的计策。

尤其是鄱阳湖之战,这一决定着天下归属的大战,多赖其谋划。

说小,是因为他只有这方面的成绩能拿得出手。

谋士说穿了就是幕僚,平日里给主公提供一些建议,主公有什么疑问了他们帮忙解答一下。

真正拿主意的不是他们,执行的也不是他们。

但一条计策从理论到落实,中间隔着天和地。

打个比方,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绝地翻盘,奠定了灭秦的基础。

然而这个计策除了项羽,换个人大概率是干不成的。

就算来个穿越者,告诉项羽可以破釜沉舟,他的功劳也没办法和项羽比。

谋士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他们只提供理论计策,真正的功劳其实是决策者和执行者的。

但相应的,谋士承担的风险也小。

就算计策有问题,那也是决策者和执行者承担,很少会牵连到他们。

所以谋士看起来功劳很大,实则非常有限。

当然,如果是顶尖谋士,比如张良这样的,另当别论。

前世有句话叫,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张良的作用还在参谋长之上。

然而刘伯温并不是大明的参谋长。

大明能立国,中间有无数人献计献策。

大家所熟知的只是比较知名的几个。

比如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总方针的朱升。

这个前世初高中史书上就有。

比如献《武事一纲三目策》的四梅先生叶兑。

很多人对叶兑不熟悉,其实这也是个能人。

他所献的策略里,一纲是:以应天为根基,坚决不能向元朝投降。

“三目”则是行动的步骤:

1、先取张士诚,消除东边的威胁;

2、再取浙东方国珍,巩固东南沿海;

3、最后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

他甚至还写出了大致的克敌战术。

比如打张士诚要先夺取平江,打苏州城不能强攻,最好采用围困之法。

一开始朱元璋不信邪,派人强攻苏州城,结果损失惨重还没打下来。

最后还是靠着围困之法,将苏州城内的粮食耗光才拿下的。

回顾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步骤,整体上和叶兑的策略大致相仿。

说一声诸葛在世,是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叶兑的策略里唯独没有任何关于陈友谅的信息。

这一点看似很奇怪,但从他的总体思想,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他认为“华运中兴,胡运既终”。

从这个思想不难看出,他是个标准的‘华子’,对蒙元没有任何好感。

他所献的计策之所以没有陈友谅的信息,大概率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啥?你说张士诚和方国珍不是汉人吗?

问题是,张士诚早早就归顺了元朝,当了大元太尉,后来自封大元吴王。

他不只是嘴上投降,还用实际行动支持元朝。

为元大都输送了将近十年的粮草。

还和元朝勾结消灭了韩宋政权,杀害了刘福通等红巾军元老。

方国珍也同样归顺了元朝,给元朝运输粮草。

在叶兑的心目中,他们全都是汉奸,灭了他们是理所应当的。

但陈友谅不同,他也是抗元急先锋,比朱元璋更具有一统天下的气象。

所以合理推测,他不写如何打陈友谅,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你们两个各凭本事,谁打赢了谁坐天下。

甚至不排除,同样的策略,他给陈友谅也上了一份。

给陈友谅的那一份,也很可能没有关于朱元璋的信息。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具体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直到鄱阳湖之战,刘伯温才算是迎来了高光时刻。

叶兑的策略里,没有关于陈友谅的信息,这个空白被刘伯温给补上了。

靠着刘伯温的计策,朱元璋打赢了这关键一战。

这三个人的计策联系在一起,恰恰是朱元璋从争霸到坐天下的全过程。

朱升的计策为他争取了发育时间,并夯实了根基。

刘伯温的计策,帮他击败了最大的对手。

叶兑的计策,为他规划了一统天下的步骤。

如果这些计策全部都出自一人之手,那绝对是一加一加一大于十。

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大明的张良,封个国公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这个功劳分摊在三个人身上,反倒不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封侯了。

先说朱升,唯一的高光就是九字方针,之后就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官吏罢了。

且因为年迈,在大明建立后就辞官还乡了。

四梅先生叶兑,可以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他都没有出仕,只是隔空给朱元璋上了一策,之后就消失了。

只有刘伯温,一直在朱元璋的队伍里发光发热。

除了鄱阳湖之战,他还多次献计献策。

并且大明的行政体系建设,他也有参与。

零零碎碎的功劳加起来也不小。

所以他的功劳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封伯爵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封个侯爵也配得上。

关键就看朱元璋是怎么想的。

以前朱元璋怀疑他的忠诚,自然不想给他封侯。

原本的历史上,就封了个诚意伯。

这个封号也特别有意思,怀疑你的忠诚,然后给你个‘诚意’当封号。

但现在不一样了,寒冷期就是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

大明必须要变革,给子孙留下更厚的家底。

而且通过马钰,他也了解了刘伯温的想法。

虽然还是会怀疑刘伯温的忠诚,但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魔怔了。

关键是,现在的大明确实需要更多刘伯温这样的人站出来。

那么再给他封伯爵,确实有点不够了。

想收买人心,就得舍得下本钱。

这其实也是马皇后的意思:“大明远没有到马放南山之时,还需将士们效力,封赏自不能吝啬。”

“否则将士们心寒,谁还肯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就顺水推舟改变了主意:

“也好,咱听你的,就给他封个侯爵吧。”

说着将诚意伯改成了诚意侯。

这也意味着,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四侯三伯,变成了六公二十五侯二伯。

当然,这只是活着且因功封爵者。

还有很多阵亡追封,以及其他原因被封爵者并未计算在内。

比如马钰的徐国公,就没有被计算在内。

马皇后虽然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但见他终于听劝还是很高兴:

“这样就顺眼多了。”

朱元璋也没有再说什么,让人将最终名单送去给礼部尚书陶凯。

让他依据名单书写册封诏书,制作印信服饰等物品。

等这些事情忙完,他才说道:“不知凤阳那边如何了。”

——

凤阳皇城工地。

石匠潘凿子看着远处监工的差役,一口唾沫吐在地上,骂道:

“黑皮王八,老子早晚弄死他。”

黄刚停下手里的活,喘口气道:

“别瞎想了,人家是官你是民,拿什么弄人家。”

“好好干活,免得他又挑你刺,要不然你又得挨棍子了。”

潘凿子骂道:“从昨天到现在就吃了一顿饭,哪有力气干活,他们有种就打死我。”

他的声音不自觉的提高了许多,周围人听到后纷纷低下头,生怕被牵连。

几个关系好的则连忙劝说。

潘凿子越说越气,一把将锤子扔在地上:

“他娘的个熊,劳资不干了。”

远处的监工终于察觉到了异常,拿着水火棍骂骂咧咧的道:

“别踏酿给劳资偷懒,今天的工期完不成,所有人都要受罚。”

潘凿子怒骂道:“受罚?你有种就打死我。”

“说好的粮饷到哪去了?我们饿着肚子,怎么干活?”

那监工大怒:“你个贱民,给皇家干活那是你的荣幸,竟然还敢要粮饷。”

“我看你是无法无天了,今天劳资非打死你不可。”

说着举起水火棍劈头盖脸的就砸了下来。

潘凿子被打了几棍后彻底失去理智,迎着棍子冲过去将那监工扑倒在地,挥舞拳头就打。

那监工嚣张惯了,哪知道会有人敢反抗,直接就被打懵了。

只知道抱着头硬挨。

周围的工匠怒火也同样被激发,都停下手中的活,给潘凿子喝彩。

“打的好。”

“打死这黑皮狗。”

“让他们克扣口粮。”

这边的动静很快就引起了其他监工们的警觉,发现情况后他们连忙上报。

很快一队士兵就冲了过来。

看热闹的工匠们连忙蹲下假装继续干活。

潘凿子则被抓了起来。

之前挨打的那个监工终于找到报仇机会,将他打的遍体鳞伤。

之后事情上报给了上面的官老爷。

他们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句:“一个贱民竟然敢对抗朝廷,必须要严惩。”

然后潘凿子就被套上枷锁示众。

上百斤重的枷锁,压的他头都抬不起来。

民夫、工匠们看到这一幕,都低着头不敢吭气。

只有黄刚等少数关系好的,试图为他求情。

不但没有效果,还被打了一顿。

与之相对应的,官吏们更加嚣张,张口闭口就是贱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