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历史的暗线(求首订)

征虏大将军徐达先发现宝鼎,随后就很轻松的攻克元大都。

要说两者没有关系,谁信?

宝鼎肯定不简单。

至于这鼎的身份……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禹王鼎。

然后……

很多人都发出了疑问。

什么是禹王鼎?

于是一场小型的历史科普,在各处展开。

内容就是大禹如何铸九鼎镇天下,九鼎又是如何在夏商周三代流转。

包括问鼎中原等故事,也一并被普及。

总之一句话,禹王九鼎是天命象征。

在科普的同时,另一个概念也不知不觉的被传达了出去。

大明先得宝鼎,然后顺利攻破元大都。

只有一种可能,这就是禹王鼎。

宝鼎就是禹王鼎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应天。

并随着明军攻克元大都的捷报一起,传向天下四方。

宋濂和李善长听到这个传闻皆恍然大悟。

总算是明白了皇帝的真实目的。

商王祭天的鼎影响力有限,但禹王鼎就不一样了。

这东西利用好了,效果和传国玉玺是一样的。

但两人脸上却没有一点喜色,反而充满了忧虑。

事情到这一步,要如何收场啊。

一个不好,朱元璋真的就会沦为笑柄,甚至会被后人嗤笑。

只不过宋濂是单纯的担心,而李善长在担心之余还多了几分幸灾乐祸。

这种昏招都能想得出来,这大明没了我果然不行。

朱元璋,我就说了你会后悔的。

我等着你来求我。

——

争议自然是难免的,禹王鼎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传说了。

是真是假还不知道呢。

更何况,就算禹王九鼎真的存在,又如何证明大明获得的宝鼎是禹王鼎?

要知道,秦灭周之后可是将鼎运送到了咸阳,然后才失踪了的。

虽然途中有一尊鼎意外落入河水失踪。

可怎么着都不可能出现在彰德府安阳县。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支持宝鼎就是禹王鼎的人,自然也会找出各种理由反驳对方。

什么有可能周王室预感到被灭,将鼎藏了一两个,秦朝运走的不一定是真鼎。

也有可能是别的人偷偷运走。

亦或是秦朝灭亡后有人得到了,运到彰德府呢。

而且历史上黄河长期从彰德府经过,说不定当年掉入水里的那个宝鼎,被黄河水冲回故土了呢。

总之就是一句话,九鼎遗失发生在一千多年前,谁也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

大家可以随便脑补。

更何况这一千多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但此事真正关键的,不在于双方谁的证据更充分,而是天下人愿意相信哪个。

元末动乱数十年,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天下人早已厌倦了混乱,迫切希望重归一统。

大明已经表现出了一统天下的势头,天下人都将期望寄托在了它身上。

大家自然愿意相信宝鼎就是禹王鼎。

消失千多年的禹王鼎重新问世,代表着天命已经来到了大明头上。

天下就要在大明手上重归一统了。

大明来了,和平就有了,好日子就要来了。

对未来的期望,让无数百姓做出了选择,然后他们开始四处传播这个消息。

这个时候,部分儒生再次加入了战场,甚至不乏大儒。

他们并不是作为反对者入场的,而是支持宝鼎就是禹王鼎。

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种事情你们也信?

他们自然是不信的,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学说。

天命是儒家限制君主最重要的手段。

他们希望强化大明身上的天命符号,以此来限制朱元璋。

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是小人,想要夺权之类的。

很多人仅仅是希望以此来限制君权,不让君主胡作非为。

不管怎么说,儒生的入场彻底奠定了主基调。

宝鼎就是禹王鼎。

这一下达官显贵们终于坐不住了,不会真是禹王鼎吧?

开始有人上疏,请求皇帝尽快确定宝鼎身份。

有人带头,上疏的人就越来越多。

其实之前就有人上疏,希望派人去检查鼎的情况,尽快确定身份平息谣言。

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心虚的表现,因而笃定鼎是假的。

这次大家本以为他还会拒绝,已经做好了继续战斗的准备。

哪知,奏疏刚递上去,朱元璋就直接批复了。

同意。

并且还主动提议,群臣自己寻找懂古物的人来检查。

群臣很是惊诧,皇帝咋这么爽快就同意了?

莫非是发生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了?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宝鼎就在那,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不论皇帝有什么打算,我们只要抓住宝鼎不放就可以了。

于是群臣纷纷发动自己的能力,寻找懂行的人,去鉴定这尊宝鼎。

最后竟然来了数十名专家。

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进去,要不然皇宫成啥了。

朱元璋也给出回复,只允许九个人去鉴定。

至于这九个人都是谁,你们自行决定。

群臣倒也没觉得朱元璋的规定有问题,反而开明的有点反常。

这些专家先在内部进行了一番比试,最终确定了九个名额。

择了黄道吉日,群臣和九名鉴宝专家一起进入皇宫,在华盖殿见到了传说中的宝鼎。

要知道,华盖殿可是朱元璋登基的地方。

将宝鼎放在这里,足见他的重视。

此时,华盖殿被禁卫里三层外三层,围的严严实实。

大殿内部布置的也庄严肃穆。

四个黄铜香炉,正冒出袅袅青烟,将檀香之气送入大家的鼻孔。

不论大家内心是怎么想的,进入华盖殿之后,被这里的氛围影响,内心都变得极为慎重。

对那尊大鼎也凭空生出了几分敬畏之心。

此时再去看,原本古朴的大鼎,竟多了几分不凡。

文武百官这么多人,自然不能全部都进大殿。

最后由李善长和宋濂打头,带着十几名高官进殿内做见证。

看着这尊大鼎,宋濂心情极为复杂。

他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闹到今天这一步。

在他看来这纯粹是歪门邪道。

大明大势已成,一统天下在即,完全没必要拿一尊大鼎做文章。

但他也知道,自己绝不能揭穿此事。

不但不能揭穿,还要帮着打掩护。

否则事情一旦败露,后面的反噬会让大明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李善长反而开始疑神疑鬼起来,皇帝这么大张旗鼓,莫非这鼎真的有说法不成?

否则的话,怎么敢让人来检查?

现在他内心也非常复杂,既想鼎是假的,这样就能看朱元璋的笑话。

又希望是真的,大明一统能更加顺利些。

不知不觉,他内心也开始拧巴起来。

九名鉴宝专家在内侍引导的引导下,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来到大鼎旁边。

就这么围着大鼎转了几圈,理所应当的没有任何收获。

造假这玩意儿自古有之,光靠眼睛看是分辨不出任何东西的。

但也没人敢轻易开口要求触摸宝鼎。

就在众人感到无奈的时候,引路的内侍却说道:

“陛下有旨,允许你们触摸宝鼎,诸位先生可要小心了,不要损坏宝鼎。”

非但允许他们触摸,甚至还准备了一些刀具,可以从鼎身刮下一些粉尘泥垢研究。

鉴宝专家们纷纷赞赞美陛下英明。

于是一群人开始围着大鼎仔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这鼎确实是古鼎,在地下埋藏了至少有千年以上。

根据鼎的规格以及外表的蟠龙纹、饕餮纹,可以确定这就是王鼎。

至于是哪朝的王鼎,就无法分辨了。

毕竟没有铭文,光靠外形很难分辨出它的真实来历。

对于这个结果,李善长和宋濂都松了口气,没被揭穿就好。

同时他们也明白了,为何皇帝敢让人来查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