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文化界的名望与米哈伊尔的新角色(二合一)
关于米哈伊尔他们接手的《现代人》杂志为何会提高稿费标准这件事,一方面是顺势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业越来越商业化的同时,俄国作家们的稿费和版权意识越来越强烈。
说起来这一点从俄国文学圈牢大普希金的时候就开始了,普希金曾在给诗友维亚泽姆斯基的信中开玩笑地说:“我写作为自己,出书为挣钱,而非博红颜一笑。”
而普希金在是一位天才诗人的同时,其实也颇懂出版的商业运作,就比如《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本书,他在全本出版之前,曾将这首长诗的每一章都单独拿出来发表,每一章先赚点钱,全本诗集再赚一笔钱。
于是据说这部长诗的节选本和全本总计获得了三万多卢布的稿酬,而《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经典文学中所赚稿酬最多的小说之一,普希金堪称最有商业头脑的作家。
只能说牢大还是牢大,这都能领先一步,不过由于挥霍无度加上养家糊口和事业上的费,普希金有时候也是债台高筑,过着颇为狼狈的生活。
说回现在的话,尽管确实还有一些生活优渥的先生乐意为了俄国的文化事业,免费献出自己的稿子,但市场环境已经成熟了许多,因此提高稿费标准这件事只是早晚的事。
毕竟稿费高了,自然就能收到更多的好稿子,不然光靠少数几个人的话,也未必能够撑起一家杂志。
当然,硬要说米哈伊尔确实能,不过那就搞得太变态了………
至于说都这样了为什么《祖国纪事》的克拉耶夫斯基还在搞压榨那一套,无非就是那样能赚得更多,能不改自然还是不改为好。
但不管怎么说,事情总归是要有人先去做的。
于是为了提高自家刚接手的杂志的影响力,再加上另一方面顺便养一养在文化界的名望的缘故,米哈伊尔在跟也有这种想法的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他们商量过后,很快就将这件事给确定了下来。
而等这个消息放出去后,一时之间也是在文化界的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对于一些生活窘迫、以文为生的作家和诗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已经有很多人在各种场合下展开了许多讨论:
“怎么样?那个消息是真的吗?”
“确定了!当时在场还有一位先生用怜惜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们这样滥用钱,真是发疯啦!他们回答说:如果杂志办得好,我们反而要再加钱,我们自己也是作家,亏待撰稿人是可耻的。多么高尚的发言!”
“听说这件事还是由那两个年轻人提出来的,他们既给维萨里昂开出了高昂的薪资,对待优秀的稿子,给出的价格也要比目前市面上的杂志报刊高出不少,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
“我得去试试看了,尽管他们刚刚接手《现代人》不久,但据说已经有很大一批用户开始预订了!”
“当然会这样!你难道不知道最近一段时间圣彼得堡有多少人在讨论他们的文集吗?当然,诘难的声音有很多很多,文集里面的很多篇小说都谈不上高雅,但是众所周知,那位米哈伊尔之前的小说都是如此。
每一期我都能看到有别的杂志在质疑他的写作手法,质疑他的立场和倾向,但事实上就是大家都记住了那几篇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叫人忘不了!
这次的《彼得堡文集》也是这样,虽然诘难的声音有很多,但是有非常多的人都在谈论它,卖得也很好。我想,彼得堡的读者们似乎已经渐渐开始接受这种文学的新风向了。”
“那么这股新风向到底是什么呢?”
“我听圈子里的朋友说,维萨里昂已经在酝酿相关的文章了,据说还有那位米哈伊尔的帮助,他们似乎想在俄国的文学界竖起一杆新的旗帜了!”
“我也说不好这种新风向到底是什么,但我能够确信的是,这样的小说格外地打动人,而且更加深刻地触及到了我们俄国当前的社会现状以及最广大的那部分群体。
那些能够唤起人的高尚情感的诗歌固然可贵,但似乎离地面还是太远了,并且远没有地面上的事物震撼人心。”
这样的讨论早在米哈伊尔出现在文学界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在各处,在最初,米哈伊尔算是承受着最猛烈的炮火,不过由于那时候他没什么钱,也不怎么参加别人的文学圈子的聚会,所以对这些声音的感触也就没有那么强烈。
但是在别人看来,米哈伊尔确实就是以一己之力在拨动着圣彼得堡文学圈的神经,而等他拨动的差不多了,其他人的与之似乎有着相同风格和倾向的小说便也慢慢出现在了杂志上面。
如果他的作品质量一般,大概早就被铺天盖地的声音给掩埋了,但恰恰因为他的作品确实让许多人难以忘怀,才让这股风向硬生生地从其它潮流中挤了出来。
以至于到了《彼得堡文集》的时候,甚至有很多人为能够看到其它这种风格和倾向的小说而感到惊喜,毕竟已经对这种风向产生了兴趣,那么只有一位这样的作者又怎么够?
其他人的作品尽管跟他比起来逊色不少,但是质量确实还算不错.不,那部《穷人》的质量确实惊人的高,以至于有关它的讨论也并不比那位米哈伊尔的小说和诗歌少太多。
不过该说不说,或许是因为米哈伊尔已经用那些小说拨弄过人们的神经了,总之对于《穷人》的批评声音并不算太大,而一旦有了,很多时候也要再顺便把米哈伊尔拉出来给批评一番.
批评的声音虽然不少,但文集的销量却是实打实的,而觉得文集不错的那些购买者,当他们再次在报上看到了关于新杂志与新小说的消息,又怎么可能一点兴趣都没有呢?
坦白说,如果不是传出来的那些风言风语其实还有点用的话,《现代人》的预订量或许还会更高一些,目前的话,确实有人受到了那些传言的影响,准备先等第一期发售后买了看看再说。
而《现代人》的预订量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出去后,文学圈内本来可能还在观望的一些作家和诗人立马就对它多了许多信心,然后已经在准备将自己的新稿子托人投过去,亦或者干脆就是直接找到杂志的出版商和发行人,当面交给他们。
硬要说的话,圣彼得堡的文化圈子其实并不大,一旦有什么消息传播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而也正因他们这些人其实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来往,所以只要有一定的关系的话,直接将稿子交给他们并不难。
作为新接手的杂志,涅克拉索夫他们对于好的稿子的需求当然也是很大的,一旦听到有某篇稿子特别好,他们甚至会亲自上门讨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