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李昭温暖北方,尽收幽 并四百余万百
贾诩、李伟、李智、荀彧、甄逸五人急匆匆,踏雪而来,进屋时浑身冻的狼狈。
“如此急着唤尔等前来,本侯想问如此严寒下,并州百姓如何了?本侯初回并州,担心百姓情况,辛苦你等了!”李昭直入主题,直接问道。
听着李昭的话,李伟当即苦笑,蜷缩了一下冻得发紫手指,道:“这两日,晋阳城周围便有一百余人冻毙,越是往北,越冷,聚居的雁门、定襄、云中情形更甚.”
李伟话音刚落,这时,面色凝重的荀彧从怀中掏出一副羊皮舆图,指尖划过并州晋阳的北部:“此事,彧有所察觉,派人做了查探,往年尚可掘地炉烧秸秆,今年雪深数尺,百姓连柴火都难以收集。”
贾诩亦是明白李昭忧虑,摇头道:“草原牧民尚有牛羊皮毛蔽体,可并州百姓多着麻衣,即便裹着芦絮的衣,也难敌冬季酷寒,尤其是五郡救活军百姓多为南方来的百姓,怕是”
李昭瞳孔骤缩,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想起杜夫人说化雪时的彻骨寒意,此刻却觉得暖阁里的炭火虽灼人,但一股莫名的寒冷入骨,又深吸一口气问道:
“并州的百姓现用何种法子取暖?除却衣物、炭火,还有何取暖方式?”
李伟听着李昭问话,又回道:
“大兄,倒是还有取暖方式,并州当地半数人家靠在家中挖地坑,使地面下沉一些,借助土地内部温暖取热,只不过,这种效果依旧不明显。还有就是生火,但烟气倒灌,单单晋阳便已有十余户中毒身亡,更有甚者全家蜷缩与牲畜一起,借耕牛体温勉强存活”
荀彧补充道:“燃料奇缺啊,百姓连牛粪都抢着收集。月余前,上党郡便有流民为争夺枯枝,持刀械斗,死伤三人.”
李昭听着一众人的禀报,却是明白了怕是并州的情况,怕是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棘手,武睿侯阖家围炉的暖意,铜锅里翻滚的涮羊肉,与此刻并州底层百姓的人间炼狱形成刺目对比。
显然,东汉这个时期的北方,取暖方式,是地炉与火塘,既在室内挖浅坑生火(地炉),或设火塘,但缺乏烟囱,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且热量分散,难以温暖全屋。
其实比较迅速的取暖方式,是挖掘半地穴式房屋(类似窑洞),利用地温保暖,但仅适用于黄土高原区域,并州北部(如河套地区)多为草原,显然难以普及,需要另寻思路。
“明日即刻筹备三件事!”
李昭看向贾诩、李伟、李智、荀彧、甄逸五人说道。
五人面色皆是一肃,神色郑重了起来,虽然不明白李昭要他们做什么,但是,显然是与并州百姓有关。
“第一,传令晋阳城,明日清早,城中所有木匠、泥瓦匠、铁匠务必齐聚晋阳校场,本侯要亲自督造新式取暖之物。
第二,命徐晃率骑兵沿龙山、狐岐山探查,凡见黑色石层便标记,本侯要试烧“烟矿”制球,需要大量烟矿,以供百姓取暖之用。第三.”
李昭目光如炬,直直望向甄逸,道:“甄家主,你速带商队南下,收购衣絮,绸缎庄的库存尽数买下,若有必要,可将提纯的雪盐先押给商家做定金,务必尽可能筹措衣等保暖之物。”
甄逸心头一震,拱手沉声道:“侯爷,中原商户多往来密切,如此大规模采购,怕是会使价格飙升”
李昭直接打断道:“百姓等不得!冻死一人,便是损失并州根基!你只管去办!”
“诺!”
一众几人皆感觉到了李昭决心,只是又很疑惑,不过,皆拱手离开。
李昭这一夜都在想后世火炕以及煤球的事情。
实在是东汉末年的百姓太苦了。而并州边疆的百姓,怕更是苦中苦哈哈的代表了。
若是想让并州成为李氏的根基,必须要对并州的情况进行改善。
并州是农耕与游牧交错区,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农田荒芜,“人相食”的记载屡见不鲜(《后汉书·献帝纪》)。冬季前若未储备足够粮食,百姓易陷入饥饿。
普通家庭以粟(小米)、麦为主食,偶尔掺杂野菜、树皮。冬季食物匮乏时,“煮啮糟糠”成为常态,热量摄入严重不足,身体抗寒能力下降。
低温导致粮食减产,加上赋税沉重(东汉后期“田租口赋,十倍于前”),百姓常缺粮。饥饿引发免疫力下降,冻疮、肺炎等疾病流行,而医疗条件落后(民间郎中少,药材贵),病死现象普遍。
在寒冷气候、物资匮乏、战乱频发的多重打击下,冬季生存堪称艰难。简陋的居所、单薄的衣物、短缺的粮食与燃料,使普通民众长期处于饥饿与寒冷的威胁中,冻死、饿死及因病致死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更彻底摧毁了基层生存体系,“路有冻死骨”并非夸张,无疑当时北方百姓冬季生活的真实缩影。
如今他李昭身为并州牧,掌控了一州生杀大权,那这并州百姓便是他的子民,他的底蕴,又岂能让百姓大量冻死。
次日清晨,晋阳校场已聚满神色疑惑数百的工匠。
李昭先是召集了数名来自洛阳的精英工匠大师,一同商讨了近一上午时间,终于搞清楚了,后世火炕是如何情况,并造出来一个小模型。
校场上,李昭踩着结满冰棱的校场高台,手中握着用炭笔绘制的火炕图纸,大声道:
“诸位,今日要造的土炕,分烟道、炕体、灶台三层,烟火循环,一灶可暖十丈,你们需要皆学会原理,并州百姓现在处于生死之间,需要你们的救他们于水火,凡立下功勋者,本侯定不吝赏赐!”
说着,李昭指向身旁的实物模型—缩小版火炕,此刻正吞吐着袅袅青烟。
人群中传来骚动,老泥瓦匠王翁颤巍巍上前:“侯爷,这么行事,烟气真能走得通?”
……
忙着让工匠学习火炕技术,另外一边李昭又领着一帮人使用煤矿研究后世的煤球。
与此同时,大量的骑兵在并州各处寻找煤矿。
李昭与众工匠以煤粉与黏土按比例混合,数十次试验,最终用竹筒压出规整的煤球。
李昭有些激动指着煤球,对一旁皆惊疑的李伟等人道:
“此球耐烧持久,比柴薪强十倍,北方百姓的幸事到了!”
当第一座火炕实物在晋阳城中落成,大量的工匠皆很激动。
李昭蹲在灶前,亲手点燃煤球,通红的火苗顺着烟道窜入炕体,片刻间,滚烫的温度便透过夯土砖漫上炕面。
围观的工匠们先是屏息,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一位工老匠突然跪地,颤抖着抚过发烫的炕面:“活了六十年,头一回觉着骨头缝都是暖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