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高端人才太稀缺了。

潜力艺人可以稍后再考虑,但这种高端人才却是可以先试着囤积一批潜力股。

反正潜力股只需要按月发工资,不了多少钱。

招聘信息发出去后,反响非常不错,应聘简历多到包子一个人忙不过来。

没办法,许元给的条件太诱人了。

不需要有经验,只要自信有足够专业技术都能来试试。

而且不用一步一步爬,一上来至少就是掌机、副导演起步,甚至可能直接担任摄影指导、导演、制片人这些各自所属行业的最顶部位置。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普通人想爬到这种位置,至少要十年以上!

就比如摄影师,就要从打杂、助理、场记、灯光师、轨道操作员、胶片装填员、掌机这些职务一步步爬到摄影指导。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爬不到摄影指导这个位置。

能爬上来的反而是非常小的一小撮。

而现在,许元却给了他们一步登天的机会。

提出的唯一要求,就只是让他们把具体的出生时辰也填上去而已。

面试过程非常简单。

做完自我介绍就可以回去等通知了。

最终摄影师签下了荆聪、刘彰幕。

两人都很年轻,年龄大点的刘彰幕也只比许元大两岁。

小的荆聪更是比许元还小几岁。

两人都没有过担任摄影指导的经历。

经验丰富点的刘彰幕最拿的出手的简历也就在《投名状》里担任过摄影助理。

按卜算,两人以后都有机会实现从摄影师到导演的跨越。

许元打算让两人先在《那些年》中都担任摄影指导各自带一队,上面再设立一个总摄影指导,找一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担任。

导演则签了忻余坤、陆阳、文幕野。

按卜算,三人将来都有机会冲击最佳导演奖。

如今他们中年龄最大的陆阳都比许元还小了一岁。

最小的文幕野更是小了7岁,正在准备考北电导演系研究生。

忻余坤也小了6岁,考了多次北电,终于在前年考上北电摄影系进修班,去年刚毕业。

许元这次打算让三人都作为副导演辅佐九把刀拍摄。

制片人则只招了一个叫王一冰的,目前无任何制片经验。

但按卜算结果,他正常发展会参与制作多部大爆电影。

还有一个叫陈芷溪的毛遂自荐想当许元新电影的制片人。

但她目前还是以演员身份签约在其他公司。

有过一次制片人经验,制作的电影叫《活该你单身》,目前电影未上映。

许元在给她卜算过后,承诺只要她愿意跳槽过来,不仅《那些年》的制片人是她的,更是表示愿意把工作室副总经理的位置给她。

可大概是看他工作室实在太简陋,陈芷溪没有马上答应,表示要考虑考虑。

大概也有想看看《那些年》上映后的表现怎么样再做决定的意思。

许元则还是把《那些年》的制片人给了她,让她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工作。

比如核计预算,选择拍摄地。

拍摄地许元准备放在内地,一是内地观众更有代入感,二是节省成本。

毕竟宝岛的物价和人力成本可比内地高多了。

市场又远远不如内地。

九把刀其实更想拍出自己高中时的味道,但考虑到自己也出钱了,最后还是同意了。

搭起剧组框架,许元才终于开始考虑起男女主之外的角色人选。

第一想法就是去学校找。

一是年龄更贴合,二是可以发展成自己人,三是便宜省钱。

先来到的是北电。

跟校方报备之后,许元就在学校安排的场地立了块牌子。

学生听说有电影可以演,还是很积极的,但在听说要签约许元的工作室,不少人都打起了退堂鼓。

毕竟许元自己都才红,他的工作室能有什么资源?

签了怕是一辈子都难混出头。

特别是那些还自认自己是天之骄子,觉得自己以后一定能成大明星的大一大二学生。

不过,就算他们想签,许元也不一定签。

他现在资源有限,当然要精准扶持。

没什么发展前途的就不要来浪费互相的时间了。

而在他连续淘汰十多个人后,就更是没人再敢上前。

周围聚了不少人,但基本都是围观看热闹的。

“走,我们去试试。”

人群中,张姣对同伴怂恿道。

她脸型圆润,带点婴儿肥,长相清秀自然,略带青涩,有种邻家女孩的感觉。

同伴不敢:“本科班那些人都被淘汰了,我们能被选上?”

“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本科班都被淘汰了,我们没被看上也不丢人,要是万一被看上了,不就正好可以扬眉吐气一回吗?”

当然,更重要的是,本科班怕签许元工作室被耽误,她一个前路在哪里都不知道的高职班怕什么?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